綜合《南華早報》等外媒報導,中國研究人員近期在蝙蝠身上發現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HKU5-CoV-2」,其蛋白質結構、入侵途徑皆與新冠病毒(SARS-CoV-2)相同,能與人類血管收縮素轉換酶2(ACE2)結合,恐具跨物種傳播能力。

該研究由具「蝙蝠女」之稱的病毒學家,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主導,並與廣州科學院、廣州實驗室、武漢大學等機構合作,結果已於18日發表於國際期刊《細胞》(Cell)。而新的冠狀病毒屬於「HKU5冠狀病毒全新分支」,最初是在香港一隻東亞家蝠(Japanese pipistrelle)體內發現,來自 Merbecovirus 亞屬,與引發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的病毒屬同一家族。

實驗發現,從蝙蝠樣本中分離出的 HKU5-CoV-2 病毒能感染人類細胞,並可能影響類似微型呼吸道或腸道器官的細胞組織,顯示其具備透過直接接觸或中間宿主傳播給人類,形成所謂的「溢出效應」(spillover);此外,該病毒含有一種蛋白酶,能透過與 ACE2 蛋白質受體結合來感染細胞,方式與 SARS-CoV-2 相似。

石正麗等人本月初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也強調,冠狀病毒可能透過突變或重組獲得跨物種傳播能力,未來仍須持續關注其變異情況。

對於 HKU5-CoV-2 的潛在威脅,美國華盛頓大學與武漢大學二月初在《細胞》(Cell)期刊發表另一項研究指出,雖然該病毒可與蝙蝠及部分哺乳動物的 ACE2 受體結合,但目前尚未發現其能「有效」感染人類細胞的案例。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HKU5 分支的冠狀病毒存在已久,每年都會在蝙蝠間造成小規模流行,但至今未見人類感染案例,暫時不必過度擔憂,只需持續追蹤。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也表示,該機構將持續監測相關病毒動態,以確保公共衛生安全。

國外傳染病專家認為,相較於 2019 年新冠疫情爆發初期,現今全球對類 SARS 病毒的免疫力已有提升,因此即使 HKU5-CoV-2 具備一定的傳播能力,整體流行風險仍相對較低。然而,專家仍建議密切監測該病毒的演化,特別是未來是否出現影響人類感染能力的突變。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同屬 Merbecovirus 的刺蝟冠狀病毒列入大流行預防名單,顯示這類病毒仍值得全球關注。疾管署則表示,將持續監測 HKU5-CoV-2 的發展,並與國際研究機構合作,以防範可能的公共衛生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