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藝人譚艾珍驚傳被詐騙,鄰近日本的老人被詐騙問題同樣也日益嚴重,詐騙行為已不分國界且特別針對老年人群。在這種背景下,政府的防詐宣導活動是否真正達到了預期的保護作用?從政府大力推動的各種防詐宣導活動看來,似乎是一場充滿氣勢的展示,仿佛掌握了所有防止詐騙的策略。一旦深入檢視這些宣導活動的實質內容和效果,便會發現它們更像是一場自我慶祝的「盲點秀」。這場宣導盛宴最終忽略了真正需要幫助的特定老人族群,讓他們在詐騙的風險中變成無助的觀眾,甚至成為詐騙集團眼中最無防禦的「肥羊」。

 

宣導資源集中,同溫層裡自嗨

   政府大力依靠里長組織進行宣導活動,似乎只相信這一模式就能打通「基層脈絡」。然而,這種做法更像是在同溫層裡畫地自限,宣導的訊息頂多在既有的社會聯繫中打轉,無法滲透至社會邊緣族群。那些缺乏社會資源支持的老人、語言不通的新住民,或是行動不便的獨居長者,根本無緣參與這場「盛大宣導」!

    試問,防詐騙宣導的對象是否僅僅是那些在社區活動中積極參與的老人?難道那些身陷詐騙風險更高的孤立老人,就註定只能靠命運自求多福?我們是否該反思,這樣的資源分配究竟是在保護老人,還是在加劇社會的不公平?

 

淺嘗輒止,宣導成了走過場

   從大街小巷掛滿的防詐海報,到偶爾舉辦的社區講座,政府的防詐宣導似乎熱鬧非凡。然而,這種「蜻蜓點水」的宣導模式,看似努力,其實淪為形式主義的標本。講座開完、傳單散發後,老人們記住的或許只是茶點的甜美,而非防詐的關鍵。

   真正的防詐教育應該深入到老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持續不斷地建立防詐意識。然而,現實卻是,宣導僅僅止步於表面,甚至無法與詐騙集團日新月異的手法抗衡。政府的宣導策略,真的以為老人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可以比肩年輕人嗎?這樣的政策設計,難道不是對老人群體的深刻誤解?

 

宣導成效靠「數字表象」堆積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政府對宣導工作的成效評估,竟然只看次數和場次。只要場次達標,次數達標,似乎成果就「達成」。但這種對數字的迷信,是否已經完全忽略了成果的實質?宣導過後,老人們是否真的提升了防詐能力?詐騙案件是否因此減少?這些關鍵問題似乎從未被重視。

    更諷刺的是,這種數字導向的宣導方式甚至可能催生另一種「內部詐騙」:為了完成場次目標,草草湊成活動,甚至對受害者後續的需求不聞不問。最終,真正需要保護的老人們依然在詐騙的風險中孤軍奮戰。

    防詐的本質不在於數字績效,有效的防詐宣導不應僅依賴警察的單一部門工作,而應該是一項跨部門的合作任務。政府應當捨棄機關本位主義,更應結合民政、社政、衛政、教育等多個部門,發揮整合效能,共同建構針對老人族群數位安全素養和防詐宣導體系。在詐騙手段越發精進的今天,政府若繼續僅限於數字和場次的外表,無異於將老人群體推向被詐騙風險深淵。畢竟,防詐的本質不在於數字,別讓老人族群成為最後的孤島!

文:范振家/管理學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