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媒介發達的當代,資訊量可謂之大爆炸,要分辨訊息的真偽,實在得耗費一番功夫。當然,假訊息就不用談了,必然是存在著謬誤內容,但近期發現有一種由「政黨大內宣」轉型的傳播套路,儼然已形成輪常的模式,在各式社群網站正迅速的蔓延著。
相信關注新聞粉專的朋友們,應該經常會看見某某事件的「律師說」、「專家說」……仿若針對該起個案,特別找來專家提供專業意見。但倘若進一步點進去貼文內容看,才會發現,所謂的「律師說」,可能是黃帝穎(執政黨御用律師)、抑或林智群(抗中保台第一翹楚),而「外國專家說」,則可能是產經新聞的矢板明夫(典型友綠記者)。
誠然,各該人物的意見不能說是錯,而他們也的確是專家,但新聞訊息沒說的是,其個人的政治意識型態,皆是相當鮮明的。會否因著既定的意識型態,而影響了他們評論判斷的意見,則這樣的訊息,對普羅大眾而言,是受用?還是誤導呢?耐人尋味。
之所以有所感觸,截因於昨日看見某電視台的貼文,分享藍委因勞保局內的蒸飯箱未提供對外使用,進而提案刪減該局行政事務預算,其中援引了「政治評論員」周軒的貼文,直指此案例實為藍營胡亂刪減預算之舉,藉此強化在野亂政的印象,目的呢?或許就是為青鳥再起增添柴火吧!
然而,如果大家不健忘,這「周軒」不就是民進黨的黨團助理麼?而且還是頗為核心的那種。先前還出面解釋「挺戒嚴」po文的內幕,怎麼現在又幻化成「政治評論員」了呢?頭銜應該註明清楚一點吧!(但要「小三立」標註清楚,或也是緣木求魚吧!)
那麼,撇開身分的色彩,端看這資訊正確麼?就筆者擔任立委助理的經驗,所謂「併同其他提案刪減該科目預算」,乃指還有其他立委同樣提出刪除該名目的預算提案,若真要還原事實全貌,應該把提案通通列出來,端看究竟是哪個核心提案 (一定有立委點出非刪不可的理由,順著該提案刪減,而其他同樣建議刪該筆預算的提案,若立委沒有自行撤案,則會通通合併進來統包處理,算是為立委作作「業績」)。所以說,能說服部會願意刪預算的,絕對不是藍委這種鳥提案,獨獨點出此案拿出來鞭,說穿了只是在扣帽子而已,因為該案根本就不是刪減的主要理由。
易言之,您能說周助理說得有錯麼?坦白說,沒錯,因為藍委提案確實也被紀錄在刪減預算的理由之列,只是權重根本枝微末節,充其量只是搭便車而已。然這麼一篇報導做下來,多少就給人在野蠻橫無理的印象,達致政黨所期欲的大內宣目的,實乃高招!
有別於法案會期,預算會期的重點,就是「刪除」與「凍結」。您或經常會看到執政黨立委狂飆在野刪除預算,譴責不給錢讓行政單位辦不了事,恐影響人民的權益。但只要有過府會實務經驗的都懂,對部會而言,「刪除」往往遠優於「凍結」,刪除預算,相對是可控的,了不起就是縮小計畫的規模而已,而「凍結」得將計畫延宕執行,屆時還得提出解凍報告交立委審議,會不會順利解凍,還得端看立委們關愛眼神,麻煩多了!
您看,倘若不懂得立法院預算審議的眉角,是不是很容易又被呼嚨了呢?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