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基會董事長,同時也擔任過外交部長、總統府秘書長、國安會秘書長等職的李大維,今日發表新書《和光同塵》,書中提及蔡前總統在2016年就職後,兩岸關係的變化,關鍵點就在就職演說後的六個小時,以致後來走向惡意螺旋。李大維在他的書中直指「我方數位前政治人物」向北京當局建議不要接受蔡英文談話,使得原本六小時前中方多位學者專家正面看待的態度,急轉直下,國台辦旋即立場轉硬,認為沒有承認「九二共識」,蔡英文的就職演說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自此開始,兩岸官方互動斷了線,中國的批判力道愈來愈大。

藍營不敢回應的前政治人物們

當前熱搜:專為印太設計!高速、不用依賴跑道 美國貝爾獲選打造「X-plane」

李大維的新書講到這是一位美國情報界友人告訴他的,雖然沒有點名是哪幾位「前政治人物」,但也引起外界的關注,尤其是前國民黨副秘書長張榮恭直批李大維不懂中共對台政策,甚至抨擊李大維作出「關鍵性誤判」!張榮恭的說法認為中國的學者不會任意發言,必須和中共官方立場一致,所以沒有所謂中國專家學者正面評價、國台辦負面否定的問題;而且他認為就是民進黨政府沒有接受「九二共識」,所以兩岸溝通機制才會停擺,而這才是根本問題所在,就算有任何台灣學者為蔡英文向中共說項都沒用,張榮恭的意思就是「責任在民進黨」。

從張榮恭的說法來看,其實是要解釋沒有「我方數位前政治人物」向北京當局咬耳朵,也沒有所謂的中國學者與中國官方態度不一致的情形,而兩岸關係會走到現在如此田地,都是民進黨政府咎由自取;問題是,張榮恭還是沒有釐清為何會有「正面評價」到「強硬否定」的轉折?以及那關鍵的六小時發生了什麼事?如果以張榮恭的說法來看,中國學者難道不認為「九二共識」必須是評斷的前提條件嗎?況且當時確實有許多中國涉台學者是以正面論述來評價蔡英文的演說,這些話在官方定調前出來,難道沒有得到中共的允許嗎?顯然張榮恭的說法避重就輕。

兩岸掮客才是造成中共對台誤判

事實上,2016年5月20日當天蔡總統的就職文稿中提到「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許多中國學者第一時間的評價多是肯定,確實使用了「破冰」、「正面表述」、「進步」等用字,筆者依稀記得在當時短短的六小時內,曾瀰漫著兩岸綠紅之間有可以和解的氛圍。然而,就在不久之後,整個情勢丕變,國台辦的說法沒有自家學者的善意,學者眼中的創造條件,在官方拍板後,沒了正面,更無進步,中國內部聲音充斥著「寧左勿右」的現象。

張榮恭說當時有台灣學者在幫蔡英文說好話,但結果是徒勞無功,這有兩個意思,一是中共對於「九二共識」作為前提相當堅持,沒有任何妥協的空間,二是就是因為國民黨接受了「九二共識」,所以「有用」;這都坐實了李大維所說的「我方數位前政治人物」,那些長期遊走在兩岸之間的掮客們,縱然中共對台政策不可能聽命於這些「前政治人物」,但以他們長期在兩岸所建立的買辦關係,仍可發揮「敗事」的作用。李大維的說法並不是誤判,而是陳述來自曾任職於美國情報單位的人士說法,反而,那些前政治人物造成中共對台的「誤判」,錯判了台灣主流民意,錯解了台灣民主政治的運作,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