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侵台,造成南台灣多處太陽能發電設施受損,讓國人質疑,損壞的太陽能板可能汙染環境。對此,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澄清,僅老舊失修的光電設備有汙染環境疑慮,裝設太陽能板的農電共生或漁電共生設施反而能在風災中,有效保護農作物或漁業養殖場,增加台灣農漁業防災韌性。
再生能源聯盟表示,光電不僅是達成「淨零碳排」的工具,更是提供國人在地綠電的基礎設施。因此在面對自然災害破壞光電設施時,應檢討個別案場受損原因,而非詆毀或否定再生能源,才能讓光電系統的發展更強韌和廣泛。
延燒焦點:建臺高中考科報錯 23學生求助無門!國教盟籲大考中心:快啟動應變
再生能源聯盟指出,丹娜絲颱風侵台期間,許多漁電共生案場因為有溫室保護與太陽能板遮蔽設計,才讓魚塭免於海水倒灌和魚群流失的災害;農電共生案場設置太陽能板遮擋設計,減少農作物損毀數量;老舊畜舍或廠房則是為了設置太陽能板而翻新屋頂,減少受災程度。
再生能源聯盟強調,部分光電設施設置時間較早,加上屋頂結構老舊,才會在丹娜絲颱風侵台時,出現光電板吹落現象。但隨著氣候條件越來越嚴苛,光電案場也在不斷調整安全結構設計,強化防颱和防震功能,目前太陽光電設施已然是災防系統的一部分,提供農漁業更強的防災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