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晚上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台灣青年世代交流協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勵志協會以及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等單位等團體,共同於思享森林舉辦Y’s Day「週三青年日」第113場(「看見台灣」系列第35場),主題:「台灣民主之路——黨外運動小史」。

主持人、台灣青年世代交流協會理事長陳俐甫指出,台灣歷史具有豐富的深度與廣度,早在30年前國際便已普遍承認台灣史的存在與價值時,唯獨台灣本土社會仍未正視自己的歷史。他表示,台灣史是民主運動的重要一環,黨外運動的歷史更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在過去的教科書中,卻只關注「中國台灣省史」,甚至連日本時期的歷史都被視為禁忌,只能頌揚兩蔣的偉大統治,完全忽略了真正屬於台灣自身的歷史記憶。陳俐甫認為,現代史,尤其是政治史,是台灣歷史中最為缺乏也最被污名化的領域,常被醜化成政治利益,使得年輕世代以為政治都是鬥爭與骯髒,進而削弱了台灣民主的深度。

延燒焦點:解放軍雷射攻擊德國軍機?!德急召中國大使要解釋

陳俐甫強調:「有了歷史,民主才會有深度。」他指出,各國民主發展的脈絡與經驗各自不同,民主不應與歷史脫節;唯有透過歷史的理解,台灣才能真正深化民主、豐富文化內涵,並賦予台灣意義與方向。他提醒,民主不只是投票,若無深化,民主可能隨時被奪走,正如當前許多政治人物經常竄改與濫用政治語彙,今日的講座,正是彌補台灣教育中對歷史空白的良好機會。

台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郭玫岑表示,「黨外」的意義重大,是一段不應該被遺忘的歷史。前陣子看到在野黨組成「黨外在野大聯盟」,意圖扭曲「黨外」的意涵,我們有義務重新喚起對那段歷史的記憶。「黨外」不是失意政客用來包裝他們選舉失敗的名詞,而是「拚生拚死攏是為台灣」的精神,來保衛我們所珍愛的台灣。

郭玫岑指出,從1949年戒嚴開始,在國民黨的38年威權統治下,台灣沒有集會結社自由,除了國民黨外不能成立全國性政黨,依此所有挑戰人士都只能被稱為黨外。這些黨外人士有共同信念,用有限空間維持對威權質疑及民主自由的嚮往。身為解嚴後世代,多虧前者的努力,才讓現在的自由像空氣一樣平常,新的世代不知道台灣過去如何被禁錮,正好讓中國共產黨利用民主來反民主,迫使台灣人用太陽花、青鳥、大罷免來對抗意圖消滅台灣的勢力,希望藉由周老師的影片提醒更多年輕世代,讓年輕世代知道民主得來不易,才會繼續珍惜與守護它。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周婉窈藉由播放「黨外運動小史」影片介紹黨外運動,從「50、60年代」、「70年代到1987年解嚴」、「解嚴到1990年代民主化」三階段詳述了台灣黨外運動的歷史與演變。周婉窈指出,黨外運動時期對於台灣年輕人較為陌生,如今是繼日治時期後,國共的第三次合作,必須藉由台灣人民的共同合作來阻止,而這就是製作影片的原因。

周婉窈表示,黨外運動的歷史並非30分鐘內能說明完整,對於這段時期歷史的介紹是個嚴峻挑戰。台灣民主化進程並非從解嚴後就一切順利,過程很辛苦且犧牲很大,黨外運動在現今時常被邊緣化,但其實這段時期對於台灣民主的貢獻很大,很多人因為參與黨外運動而妻離子散。她指出,自己從小就看黨外運動長大,認同自己是「黨外囝仔」,非常同情過往黨外基層的奮鬥,若被社會所遺忘將會令人非常失望。

周婉窈認為,以前時代能看到黨外雜誌就非常激動,然而現在雖然資料非常豐富,但年輕人卻可能沒有興趣,希望透過這部影片能感動年輕人,進而產生興趣去關心這段歷史,也能了解到現在許多大罷免與相關社會運動志工的辛苦。周婉窈指出,若是大罷免第三階段沒有通過,未來恐怕會面臨中國的「留島不留人」,「台灣人」會再次消失,希望大家能認知到「地獄就是在人間」的概念。

與談結束後,主持人和青年們也針對「黨外運動標語為何有簡體字?」、「如何看待國小至高中歷史至今仍未改變」、「黨外運動如何維持溫和、非暴力抗爭路線?」等提出問題,與談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與回答。

Y’s Day「週三青年日」系列活動會持續舉辦,7月16日週三青年日主題是「情理法的交鋒:中配除籍的國安與人權意涵」,邀請沈有忠(大陸委員會副主委)、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李依靜(台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協會常務理事)、陳璽安(台灣智庫研究員)一同參與。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周婉窈。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台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郭玫岑。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

台灣青年世代交流協會理事長陳俐甫。   圖:Y’s Day「週三青年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