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情感反詐模擬器》(原名《撈女遊戲》)因觸及一系列社會議題,成為網友們熱烈討論的焦點。有外媒分析指出,《情感反詐模擬器》在商業上取得的成功並非偶然,認為遊戲中揭示了中國民眾對性別對立、信任危機等問題的焦慮情緒,並透過將悲劇「流量化」的方式,將社會問題直接轉換為商業利益,進一步加劇了中國的兩性衝突與矛盾。
根據《大紀元新聞網》今 ( 9 ) 日報導, 2025 年 6 月 19 日,《撈女遊戲》正式上架 Steam 平台,以揭露中國性別對立、信任危機以及彩禮壓力等社會矛盾的方式,點燃了整個中國網路的熱潮,許多網友也將該款遊戲作為宣洩情感詐騙情緒的出口。但由於「撈女」一詞涉及汙名化女性群體、煽動性別對立,開發團隊在上市後不久將遊戲名改為《情感反詐模擬器》。
精選報導:間接承認對台無管轄權? 中國將漢翔等8台公司列管制名單 國台辦也發聲了......
該報導分析認為,《情感反詐模擬器》在商業上取得的成功,與其爭議性的營銷策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報導稱,雖然遊戲內容表面上聚焦在情感詐騙等議題,但其敘述方式卻簡單的將「撈女」與「詐欺」畫上等號,進一步加劇了中國社會中的性別對立問題。另外,批評者也質疑「撈女」一詞有標籤、物化女性的嫌疑,懷疑遊戲製作方試圖將個體的情感詐騙問題,泛化為針對整個女性群體的標籤。
該報導指出,《情感反詐模擬器》的製作成本雖低,但其聚焦的社會矛盾問題,卻引發了廣大中國網友關注。隨著網友關注程度不斷提升,抖音、小紅書等短影音平台也將遊戲相關內容病毒式的向觀眾傳播,精準地將遊戲推送給中國年輕男性等目標用戶,在節省營銷成本的同時,不斷加強自身遊戲的話題性。該報導也認為,「撈女」一詞引發的一系列爭議,也可能成為該遊戲的「免費宣傳」。
報導稱,該遊戲揭露了中國年輕男性與女性間,有著激烈的信任危機、經濟壓力以及性別對立,加上中國國內盛行的消費主義文化,進一步強化了中國社會對「女性物質化」的刻板印象,並可能加劇了中國社會的對立與撕裂。
該報導強調,《情感反詐模擬器》的成功,與其將社會創傷「娛樂化」、悲劇「流量化」的哀傷經濟學有關。該報導認為,雖然《情感反詐模擬器》成功將社會痛點轉化為商業利潤,但其背後存在的道德滑坡、文化潰敗以及整個中國價值體系的失控,也是中國民眾應該警惕的潛在社會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