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內已通報6例新生兒腸病毒重症,且有5例不幸死亡。疾管署今(8)日指出,目前疫情雖已過高峰,但尚處流行階段,預估8月可能才會明顯趨緩。由於多數死亡個案與伊科病毒11型有關,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提醒,若產婦疑似感染,應與醫師討論是否暫緩哺乳,以保護高風險嬰兒。
羅一鈞說明,近期公布的第6例死亡為北部一名未滿1個月男嬰,經檢驗確認為感染伊科病毒11型。累計至今,共有9例腸病毒重症病例,其中6例為新生兒,死亡人數也以新生兒為主,共計5人,均為感染同一型別病毒。
延燒焦點:新生兒腸病毒重症5死!疾管署急修處置指引 籲防「8大症狀」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今年2月起伊科病毒11型便逐漸成為社區主要流行株。6月8日至14日單週篩出20例陽性個案,當週為本波疫情的高點。羅一鈞表示,儘管高峰已過,但病毒占比未見下降,推估其主流地位暫時不會改變,未來仍須觀察是否延續至8月才會減緩。
面對新生兒重症風險,疾管署已於6月召開重症病例討論與專家會議,並據此修訂臨床處置建議。羅一鈞表示,早期建議為:若哺乳母親感染腸病毒,應考慮暫停哺乳。不過,此舉引發母乳倡議團體與部分醫界反彈,質疑依據不足。
雖曾有個別病例在母乳中檢測到腸病毒,但整體研究數據尚不足以證實母乳具傳染風險。因此,建議也進一步調整,改為:若新生兒或未滿3個月嬰兒為早產或具高風險因子,且母親出現感染疑慮時,可與醫師共同討論哺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