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今日發布一則「習近平已為與美國打冷戰準備了數十年」長篇報導,隨即成為揭密習近平長年以來政策布局的關鍵。《華爾街日報》( WSJ ) 指出,習近平的戰略已策畫多年,在美國激烈向外打出關稅戰的同時,習近平已在背後做出宏偉計畫。北京政策顧問稱,習近平深知美國擁有長久的軍事及經濟優勢,因此他避免直接衝突,而是穩住陣腳,實現毛澤東思想當中的「戰略相持」。因此,習近平所打出的「新冷戰」將結合政治與經濟,甚至是意識形態的消耗戰。
「戰略相持」一詞源於毛澤東在抗日期間提出的《論持久戰》,指敵對雙方力量對比暫時平衡,戰爭呈現僵持不下的狀態,會成為雙方力量消長、優劣勢轉換的階段,這個階段的長短,取決於力量對比與形式轉換的速度。簡短而言,就是持久的消耗戰將得以使優勢轉至我方。
延燒焦點:(影) 甘肅天水爆200多幼童「血鉛超標」! 家長跨省求助遭官竄改數據、封鎖帳號

《華爾街日報》報導稱,習近平所採取的戰略手段,是從蘇聯垮台所汲取的。其中第一項關鍵支柱即為經濟,習近平深知蘇聯將所有經濟賭注都押注於重工業,專注於能源與武器裝備。因此,北京試圖生產所有產品,不僅能鞏固中國經濟能力,還得以利用市場對其產品的需求,抵禦美國帶來的貿易限制。
第二則是地緣政治上避免遭孤立,習近平追求削弱美國的同盟關係,推動多邊結盟,使各國能與大國接觸,而非選擇單邊。
第三個關鍵支柱是提升軍事實力的同時,不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過去多年以來,中國的國防預算一直穩定成長在 7.2% 左右,雖高於整體經濟成長,但仍控制於國內生產毛額(GDP)的 1.5% 之下。

最重要且向蘇聯汲取最多的則為意識形態上的控制,自習近平執政後,他不斷向黨內喊話:「蘇聯為什麼解體?蘇聯共產黨為什麼分崩離析?重要原因就是意識形態領域競爭非常激烈。」他使黨內權威不容挑戰,加強對社會的全面控制。
對此,《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習近平的思想來自於他自幼吸收的「俄羅斯情結」,他的成長背景源於他的父親,即為中共元老習仲勳,他的父親曾至莫斯科考察工業,因此習近平從小就接觸許多俄羅斯文化及歷史。然而,在習近平成為政壇新星時,蘇聯早已解體,這時他的觀點發生轉變,他注意到蘇聯解體的主因來自於意識形態的衰敗和政治控制的喪失。
報導中顯示,習近平重新評估冷戰可能性,轉捩點是在川普於 2018-2019 第一任期內發動的美中貿易戰,他堅定地表明希望被視為美國平等的對手,並進一步與俄羅斯拉近關係。然而,習近平選擇謹慎的效仿蘇聯,意識到中國不能與其一樣打造孤立的東歐集團,因此他選擇與低收入國家融合,保持其與全球的融合。

習近平面對來自美國的施壓之下,他向黨內指示應保持耐心,相信最終全球力量的平衡將朝向對中國有利的方向,他將美中衝突布局成巧妙應對的不對稱戰術。儘管美國現在正將收回中國留學生簽證、削減《美國之音》經費,但習近平採取軟實力推廣手法,為美國社交媒體網紅提供全額贊助的中國旅行,使在社交媒體上坐擁 1.2 億粉絲的IShowSpeed 在訪問中國後,為中國在全球帶來高度的好評。
除貿易談判外,北京也追求恢復與華盛頓的定期對話,即使華盛頓認為這是拖延時間,但習近平認為這是為推動政策帶來的戰術。他堅信這將為削弱美國影響力帶來長久的影響,即使這些都是長期目標,但對於耗盡美國精力來說,是可被容忍的。這場戰略是否能成功,仍是未知數,在 70 年代曾擔任季辛吉高級經濟顧問的霍馬茨(Robert Hormats)表示,「習近平的目標是取得技術領先地位,並在這場長期競爭中發揮更強的影響力。」

解放軍火箭軍。 圖 : 翻攝自真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