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視》近日曝光一段動畫演示,引發外界熱議。畫面中,一款疑似命名為「衛士-600(WS-600L)」的導彈亮相,特別之處在於其搭載的「導電纖維戰鬥部」,外界普遍認為這很可能就是傳聞中的「新型石墨炸彈」。

據《觀察者網》報導,這枚導彈射程可達 80 到 290 公里,可由陸基或海基平台發射,戰鬥部重約 500 公斤,內含多達 90 個子彈頭,一旦發射,會在目標上空 300 公尺處分裂,釋放大量細如髮絲的碳纖維,形成所謂「銀色雲霧」,可短路電力設施,癱瘓區域供電,達到「不炸建築卻讓城市關燈」的戰術效果。

當前熱搜:川普公布越南關稅稅率!他點出台灣「2產業」挫咧蛋

儘管《央視》未說明該武器是否已正式服役,但熟悉中國軍工體系的分析指出,按照「裝備一代、預研一代」的慣例,這種石墨彈頭型態的特殊武器,很可能已悄悄部署在火箭軍或解放軍海軍艦艇之上。

石墨炸彈並非新概念,美軍早在 1991 年海灣戰爭就曾使用類似武器,當時就讓伊拉克高達 85% 的電網癱瘓,指揮系統瞬間失效; 1999 年科索沃戰爭時,塞爾維亞 7 成電力系統也曾被類似裝備摧毀。

台灣軍事專家指出,這款武器若真列裝,對台電網恐構成高度威脅。台灣全島多數變電所集中在西部平原,高壓輸電網多為露天設計,一旦石墨纖維絲落下,將使軍用雷達、指揮中心甚至導彈陣地瞬間「失明」。

美軍早在 1991 年海灣戰爭就曾使用類似石墨炸彈的武器,當時就讓伊拉克高達 85% 的電網癱瘓,指揮系統瞬間失效。 圖:翻攝自 兵器世界觀

更值得注意的是,石墨炸彈導致的停電通常可在 24 至 48 小時內修復,這種「可逆性」正好符合北京一向宣稱的「以最小代價促談」思路,意即以有限度軍事手段,展示威懾卻不至於全面摧毀基礎設施,為後續談判或政治操作留下空間。

不過,俄羅斯軍事專家卡申也提醒:石墨炸彈在雨天幾乎無效,潮濕會讓碳纖維結塊失效。

此外,「衛士-600」的模組化設計同樣引發關注。專家指出,該型導彈除可搭載石墨戰鬥部外,還能換裝穿甲彈頭、殺爆彈或鑽地彈,對應不同目標,包括艦艇、機場跑道、前線陣地等,一彈多用,堪稱未來台海戰場的「萬用瑞士刀」。

《現代艦船》雜誌編輯更直言,未來若結合北斗衛星導航,這類石墨彈將可精確打擊至「米級」,達到外科手術式斷電效果,甚至能只癱瘓特定政府大樓供電,而不波及周邊民宅,這對「爭取民心」的心理戰無疑威脅更大。

對此,相關軍事專家提醒,台灣電網及關鍵基礎設施的防護確實有必要加速強化,避免成為新型非對稱攻擊的「軟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