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高雄港近日引進一台由中國製造的1500公噸超大型龍門起重機一事,引發各界對於資安與國安風險的高度關注。台灣基進高雄市議員張博洋今(21)日表示,這不僅是單一採購決策問題,更牽涉我國關鍵基礎設施供應鏈安全與資安防護機制的全面檢討。
張博洋指出,目前台灣在某些關鍵設備上仍高度依賴中國製造,若未建立完整的替代供應鏈,一旦發生地緣政治衝突或突發事件,恐將對國家安全造成難以預料的影響。「這不只是一台起重機的問題,而是整個供應鏈韌性與國安體質的警訊。」
張博洋進一步指出,縱使該起重機在形式上符合國內法規,也不代表沒有風險。兩年前美國國會報告就曾指出,表面合規的中國「振華重工」港口起重機,實則暗藏精密感應器,能夠追蹤貨櫃動向,成為繼「間諜氣球」、「華為」後的另一個「特洛伊木馬」,如今高雄港又再重演資安威脅。中國企業往往能巧妙規避各國法規限制,將一般設備化為潛在的數據蒐集工具,類似案例在美國、新加坡與其他國家早已屢見不鮮。
張博洋表示法規只是最低限度的保護,中國製設備往往能巧妙地規避這些限制,對我國的資安和國安造成潛在威脅。他強調,這類大型起重設備雖屬民用設施,但在港口這類具高度戰略價值的場域中運作,無異於成為數據節點與情報通路的前哨站。呼籲中央與地方政府儘速展開全面盤點,檢視台灣各港口、電力、通信等關鍵基礎設施中,是否存有類似依賴中國製設備的風險。這不僅僅是一樁單純的採購案,而是牽涉到國家安全、供應鏈自主性以及長遠的資安策略。
張博洋建議,應該效法美國,川普透過關稅戰想要拉攏關鍵製造業回流,背後就是有國安的考量,既然賴總統都已經把中國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了,台灣的關鍵基礎設施就不能夠像公務員式的「於法合規即可」,而是要有更深一層的國安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