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賴清德總統就職滿一周年的談話,他「不談中國也不提罷免潮,卻主動拋出邀請在野黨聽國安簡報」的作法,展現了高度的政治操作。這場談話以理性和國家來包裝政治策略,本質上也刻意迴避當前台灣政局的真實矛盾情況,包括大罷免潮及藍白在國會的絕對多數引發諸多亂象,「中國」與「罷免案」在總統談話中缺席了,顯示總統選擇了迴避社會對立的議題,以避免激化政爭。
依照過去慣例,總統公開談話,尤其才就職周年的賴清德,無論國際或是中國或在野政黨及民眾,都關注他展現的績效或自我檢討及未來施政風向。
熱議話題:網敲碗點評林沛祥論文 翁達瑞看完保證沒抄襲:因為品質低到排除這可能性
不過出人意表的是,他在通篇談話講了37次「台灣」,國號「中華民國」一詞卻隻字未提,相較於歷任總統在正式演說中會互為使用「中華民國」與「台灣」兩個稱謂,但這次公開談話,賴清德從頭到尾以「台灣」為主體性,強化對綠營核心群眾的認同感及彰顯本土政權的正當性,這項作法也被視為是希望台灣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同,不過也引發其是否忽略憲政體制中「中華民國」定位的討論。
總統直接刪除討論「中國」議題,老實講「非常罕見」,這種策略被解讀為在當前國際局勢下,希望不要引戰或引發爭議話題,盼溫和態度處理兩岸關係,加上我們現在面臨和美國關稅談判,在兩岸和美中議題上更要步步為營。避免三者之間流動激化對立,產生對台不利影響。
賴清德在就職周年談話裡沒提到中國,也未碰觸國會改革和罷免風暴,卻拋出「邀請在野黨聽國安簡報」。這並非低調,而是一種政治策略。
就在台灣日常面臨中國軍演威脅及國會激烈對峙的內外雙重壓力下,他把自己拉高到「國家穩定的象徵」,而非一位政治對抗者,刻意避掉大罷免和憲政爭議。
如果他直指批判罷免潮或藍白黨團對抗,這樣可能讓他陷入政黨攻防泥淖當中,也會讓自己形象從「國家元首」轉化為「民進黨防火隊長」。因此他選擇「不語」,其他就交給行政院和立法院去處理。
另一方面,他主動拋出國安簡報,「邀請在野黨領袖,共同聽取國安簡報」,這個善意舉措,除了展現他做為一個總統的高度之外,也希望和在野黨共謀國家安全。
但總統針對民眾關切的特定一些議題,選擇不語或沉默或忽視,這樣民眾會買單嗎?目前台美關稅談判正在進行當中,這個結果關乎企業的生存,其中牽涉多少家庭的生計;大罷免風潮動盪了政局,雖然目前它依照著民主規則繼續行走,但預計下半年,台灣政治將近入激烈的政治對抗,然後繼續延伸到2026縣市長選舉,而這個結局究竟是導致社會失控或是更為深化台灣的民主,大家等著看。
總統的談話,大家會予以關注的理由,那是因為預期元首對國家發展有重要宣示與願景的描繪,如果有一天大家不再抱持這樣的期待,那意味著甚麼?所謂「苦民所苦」就是這個意思,無論誰坐在那位位置,都要深深去體會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