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美國學者指台灣現行的政策為「隱晦的政治升級」。總統府發言人李問投書美媒強調,將台灣的自衛行為形容為破壞穩定的行動,是在替侵略者卸責,也忽視中國的挑釁與擴張野心。

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18日刊出李問專文,內容提到台灣謹慎維護台海和平,國際社會仍無法避免受到「指責受害者而非侵略者」的誤導性言論影響,這類言論還指控台灣必要的防禦措施是「政治升級」。

現正最夯:中國報導賴清德就職周年不小心說了實話!央視主播脫口稱「兩國」

李問說,台灣堅定捍衛自身安全,對抗北京併吞的目標,這並非挑釁行為。讓針對中國間諜行動的法律及制度性措施更完善,同樣不是挑釁。

他指出,捍衛台灣民主,對抗中國毫無正當理由的侵略,不應被蓄意曲解為在台獨問題上「挑戰紅線」。在台灣長期政策是維護現狀下,更是如此。

李問表示,這些合乎常理的措施對於保護台灣免受中國持續的軍事威脅,及其他漸進形式的脅迫是必要的。總統賴清德提出的17項反制中國顛覆活動措施,就代表這方面的努力。事實上,總統的演說聚焦必要的體制改革,並沒有詳述台灣國際地位相關問題。

「境外敵對勢力」一詞,是來自2020年反滲透法的客觀法律定義,意指「與我國處於戰爭或軍事對峙狀態的國家、政治實體或團體」。李問指出, 反滲透法已上路4年多,透過這項法律來認定中國的威脅,並非沒有前例。

李問也提到,台灣軍方和政府的多起間諜案引發多項改革提案。 光是2024年,就有2/3的相關調查聚焦現役與退役軍人。自2021年以來,被起訴的人數增加兩倍,顯示中國間諜活動日益頻繁。政府與立法院的政策幕僚也有多人遭到拘留。

「這些事件凸顯台灣必須嚴肅反思現有制度的缺陷。台灣需要全球夥伴的協助,找具體的解決方案,而不是互相指責。」

他說,將賴總統的政策貼上「對抗」的標籤不只不正確,還呼應北京阻撓台灣強化反間諜措施的論述。

賴總統去年就任以來,已明確表示台灣致力於成為區域負責任的一方。李問指出,這是透過願意投入更多資源強化自身安全,以達成「以實力落實和平」的目標來實現。2016年以來,台灣國防預算幾乎翻倍。

此外,李問說,過去一年來,賴總統多次明確提到中華民國憲法框架,並公開表示願意在對等及尊嚴的基礎上與對岸對話,以此重申兩岸現狀。與此同時,北京的軍事挑釁則已不限於台海,其大規模軍演擴及整個西太平洋,甚至遠至澳洲附近海域。

李問寫道,既然台灣堅定維護現狀,刻意扭曲的說法就試圖從台灣客觀描述中國威脅的言論中,找尋所謂「挑釁」的證據。這些錯誤論述同時也傾向剝奪台灣作為和平維護者的能動性。

「事實上,台灣比任何國家都更清楚台灣與全球經濟所面臨的巨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