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三國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與卡達近日宣布,將向美國投資總計高達 3 兆美元,涵蓋人工智慧、半導體、新能源與基礎建設等多個領域。分析指出,這場史無前例的投資行動,除了是對美國科技實力的資金注入,也凸顯出中東國家透過經濟合作尋求技術支持與擴展國際影響力的戰略佈局。
根據公布資料,沙烏地阿拉伯將投資 6,000 億美元,阿聯酋投資金額達 1.4 兆美元,卡達則計畫投入 1.2 兆美元。專家指出,此舉除可望協助美國舒緩即將到期的 6.5 兆美元國債壓力,也可能助美鞏固其科技領先地位。然而,這並非三國首次提出投資承諾。2017 年,沙國曾向川普政府承諾 4,500 億美元投資,最終落實金額有限,令外界對此次計畫的實質執行仍抱觀望態度。
持續更新:就是要核武? 不跟美國妥協了! 伊朗 : 無論談判如何 濃縮鈾活動都會繼續

除經濟合作外,三國在軍購方面也動作頻頻。沙烏地阿拉伯宣布訂購總額達 1,420 億美元的武器裝備,阿聯酋與卡達亦提出數百億美元軍購需求。然而,由於美國出於以色列安全考量,始終對中東盟友限制 F-35 隱形戰機與彈道飛彈等高端武器的出口,使得沙國等僅能購得 F-15EX 戰機、薩德系統與愛國者3 防空飛彈等傳統裝備。
此外,中東各國希望透過軍購獲得技術轉移,以建立自主軍工體系的意圖,也與美方「保守轉移技術」的立場產生衝突。分析指出,缺乏核心技術支援的本土軍工計畫,使得中東國家在國防自主上仍相當依賴美方。
在美國軍售受限背景下,中國的殲-35 戰機正逐步受到關注。該款隱身戰機在航電、武器掛載與隱形性能等方面被視為接近 F-35,同時中國亦展現出在軍售政策上的靈活性,對技術轉移相對開放。對於有意建立軍工產業鏈的中東國家而言,殲-35 無疑是一項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

中東國家近年外交策略趨於多元,與中國在能源與「一帶一路」等領域的合作日益緊密。倘若美方持續封鎖高端軍售,中東各國不排除深化與中國的軍事合作,甚至引進殲-35 等先進戰機。若此情況成真,勢必對中東地區軍力平衡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沙國可能借此與以色列抗衡,中國在地區的戰略影響力亦將擴大。
觀察人士認為,這場圍繞 3 兆美元投資與軍事合作的外交博弈,已超越經濟與軍事範疇,背後實為地緣政治格局的重塑過程。美國在中東的主導地位正面臨挑戰,而這場涉及金錢、武器與技術的多方角力,好戲或許才剛開始。

觀察人士認為,這場圍繞 3 兆美元投資與軍事合作的外交博弈,已超越經濟與軍事範疇,背後實為地緣政治格局的重塑過程。 圖:翻攝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