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賴清德上任即將滿一週年,本土派團體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台灣安保協會和現代文化基金會在 5 月 17 日召開「青鳥到大罷免——賴清德執政週年檢視與展望」研討會。會中邀請民團代表及學者專家,以不同主題探討賴清德上任一年以來施政表現及面臨到的挑戰。

在教育文化面的檢討上,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陳君愷直言,如果司法、教育都沒有真正進行轉型正義,沒有確實改革,將過去威權時代養成的那一批舊官僚思維的人換掉,那麼台灣整體是沒有辦法前進的。

陳君愷表示,威權統治係由上而下、壓制並監控社會,民主政治係由下而上、授權並監督政府。民主政治的運作原理,乃透過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互相監督制衡。臺灣自 1990 年代民主化以來,行政、立法皆有任期制,且公民得以行使選舉、罷免等權,加以監督,唯獨司法完全不受公民監督。而司法判決違背證據法則與論理法則者,所在多有;職務法庭官官相護、包庇與縱放自家人的情形,亦人所共睹、卻無可奈何,乃至司法無法善盡制衡行政、立法的職責。​

現正最夯:轉投中國懷抱?中東3國砸3兆美元投美軍購卻碰壁 轉向中國殲-35

輔大歷史系教授陳君愷坦言,在轉型正義沒有真正落實在司法、教育和文化等層面中時,很多過去威權遺緒的弊病根本無法被修正,這也成為台灣社會積弊、難以前進的主因之一。圖/嚴武臣拍攝

陳君愷進一步談到,當前司法和教育體系內仍有許多「未清理之事」,即使到學術現場潛藏的中國思維,都對台灣學術與思想的自主性造成侵蝕。尤其語言政策上的矛盾尤為明顯:即使有《國家語言發展法》,本土語言仍常被視為「通俗」—— 不夠正式、不夠入流。 這種結構性貶抑,反映出台灣社會仍未真正完成語言正義與文化去殖民的轉型。他強調,若教育無法打破這些意識形態殘留,那麼真正的轉型正義也無從起步。

陳君愷解釋,在中小學教育方面,亦有長年積弊。自 1990 年代教育改革以來,幾乎都「務虛」而不「務實」,每多於課程的變革上打轉,而未處理核心問題:人。然而,即便是課程改革,亦多浮華不實;如 108 課綱的問題叢生,美其名為「自主學習」,實則放任不管。於是,資源豐富、天資聰穎、學習動機較強者,或可在此種放任中,自由發展;但資源有限、天資不足、學習動機較弱者,則形同遭到放棄,實違反教育機會人人平等的原則。尤有甚者,毒品、幫派進入中小學校園,早已積重難返;對此,教育人員實無能為力,更有賴公權力與社會的支援,否則難以改正。

陳君愷最後強調,隨著自由化、民主化、本土化,被壓抑的臺灣文化,雖獲得新生的機會;但不可諱言的:並非遭到威權統治者壓制的文化,就應該不分青紅皂白的加以復振。畢竟,早在 1920 年代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進行文化啟蒙運動時,即曾審視過臺灣文化的優缺點、並思索如何去蕪存菁。我們必須持續強化社會力量,積極建立公民社會,以成為民主政治、國家安全最堅實的礎石與後盾。只有賦權(empower)給社會,才有可能讓文化存續,並發揚光大。

有鑑於母語可使用資源有限 民間紛紛投入編制繪本、兒歌

台灣師範大學台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莊佳穎以她自己身為台語媽媽的經驗,並編寫台灣史上第一部台語兒童公民繪本及動畫系列談起,探討自政府制定《國家語言法》之後母語家庭仍面臨到的困境。她同時也指出政府在鼓勵母語復振的同時卻沒有真正落實各族群母語使用,之後又制定《2030 雙語國家》政策的矛盾。

台師大台語文學系副教授莊佳穎(中)以自身編寫繪本的經驗談起台語母語教育。圖/台獨聯盟提供

莊佳穎表示,自己投入製作繪本和動畫的契機,其實就是認知到台語家庭可運用的母語資源實在太過有限,這其實也是很多台語家庭共同面臨到的無奈困境。因此,與其等待政府,不如自己投入心力製作,也因此,目前市面上可以看到的台語繪本和動畫,儘管部份有些許政府補助,但全部都是民間力量集結製作而成。

莊佳穎指出,賴政府也必須注意到「雙語國家」政策與《國家語言發展法》的矛盾之處 —— 教育部為了推動雙語國家政策,除了在 2021 年編列兩年 10 億的預算推動高等教育雙語化,更將雙語政策納入(2019年上路的)12 年國教新課綱內,在 2021 年 9 月開始全面實施大學、中學、小學「2030 雙語國家」教育新制。我們要問的是,在政策中已言明「英語」為該政策主要推動語言之一,在當前台灣社會獨尊華語的狀況下,即使不言明另外一種語言為何,我們都知道學校和家長都會讓孩子以華語為主要學習語言。

莊佳穎感嘆,經過多年來的努力,包括台語、客語及原住民語等在內的「台灣弱勢語言」的名稱和地位雖有改善,但高低階語言的相對地位事實上並未改變。而台語做為台灣原本的通用語,卻和其他族群語一樣用「推廣」而非「復振」的角度來面對該語言的流失。相對於客語和原住民語,台語無任何復振的專法台語,亦無任何配套的教育政策。

2022年台北市大安區某市立「雙語學校」小學二年某班課表,每週體育課的時數甚至比「本土語言」還多。圖/莊佳穎提供

台灣社會對台語的消逝沒有病識感

莊佳穎以自家自小以台語作為母語的孩子在學校所面臨的學習問題為例,闡述在所謂「雙語小學」裡重視華語和英語的程度,遠高於本土語言的現狀。她認為,即使台灣孩子說著各自不同的母語長大,在學習環境裡恐怕還是抵擋不過華英教學的強勢,造成語言流失。

台灣社會對台語的消逝沒有病識感台語家庭的「象徵革命」

莊佳穎表示,有鑑於台灣社會對台語的消逝沒有病識感,有一群極具信念,勇於逆風的台語父母和台語教師正在進行一場「象徵革命」(symbolic revolution)。他們挑戰既有語言秩序和鬆動一直以來被官方壟斷的審美標準場域。

莊佳穎提到,她現在專注的研究在於這個群體所發動的革命。這群台語政策和運動推動者、研究者甚至是台語父母本身肩負著,復振台語所需要的「對母語復振的熱情與使命感」,其實是需要奠基在台語父母所身處的親職場域,以及本身所具備的資本總量等等的相對優勢條件。他們又是如何在全台灣由上到下(國家敘事 → 公共敘事 → 個人實踐)的華英雙語論述體制內,從個人的親職實踐出發,用創作和出版介入公共敘事,起造一場從下而上(個人實踐 → 公共敘事 → 國家敘事)、抵抗社會主流華英雙語論述和「2030 雙語國家」政策的文化游擊。

莊佳穎最後總結,台語應在所有的空間內自由飛,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在專業學科、公共議題當中,甚至是個人情感語言中自由使用,還有更多更多可能。她也期許政府能理解《國家語言法》的推動,就是讓包括台語在內的台灣語言,復振到每一個(文化/政治/社會/科學/醫學/法律/商業等)空間。

由台獨聯盟、台灣安保協會和現代文化基金會合辦的賴清德執政週年檢視與展望座談會,吸引數十位台灣公民到場參加。圖/台獨聯盟提供

作者:嚴武臣/報呱編輯

本文轉載自報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