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民眾出現手指卡住、無法伸直的狀況時,直覺反應多半歸咎於用手過度,例如長時間滑手機、搬重物或做家事,這類症狀若反覆出現、早晨特別明顯,可能與血糖代謝異常有關。基因醫師張家銘日前在個人臉書專頁分享臨床觀察,指出「板機指」不只是單純肌腱疲勞,有可能是血糖長期失控在體內留下的徵兆。
張家銘表示,許多病人一開始因手指彎曲卡住而求診,主訴如「手指彎下去就打不開,要用另一隻手掰一下才會彈回來」,甚至會聽到「啪」一聲,多數人誤以為是重複操作造成的傷害。然而,他在臨床詢問血糖狀況時,常發現患者竟未察覺自己已進入糖尿病風險區。
他進一步說明,板機指其實是「腱鞘發炎」的一種,與「用太多」不一定有直接關聯,反而有時是身體在釋出血糖異常的訊號。尤其出現手指卡住、清晨僵硬難以活動、手掌根部出現壓痛硬塊等現象時,更應提高警覺,這些都是典型的板機指表現。
張家銘指出,最常受影響的部位是拇指與無名指,彎曲後無法順利伸直,有時還需靠另一隻手幫忙掰開。部分患者早上起床時症狀最明顯,可能因睡眠期間手部不動,導致腱鞘與肌腱黏連增加。此外,若能在手掌靠近指根處摸到壓痛小硬塊,代表發炎已有一段時間,可能出現肌腱結節或纖維化。
初期可能只有活動時的痠痛與酸脹感,但若未及時處理,情況會逐漸惡化,演變為肌腱沾黏、手指活動受限甚至完全無法伸直。張家銘提醒,不少人以為只是操作過度導致,實際上可能是「糖化壓力」長期累積所致。
根據張家銘說明,當血糖長期偏高,體內蛋白質會與糖結合,產生所謂的糖化終產物(AGEs),這些物質會讓肌腱與腱鞘變硬、失去彈性,猶如老化的橡皮筋難以伸縮,甚至可能斷裂。他引用2024年一項追蹤702位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指出,近一半病人曾出現板機指或腕隧道症候群,且這些問題與血糖控制、病程長短及是否併發腎病、視網膜病變密切相關。
他強調,當出現手指卡住、彈跳有聲響、清晨難以活動或摸到壓痛硬塊等情況,千萬不要輕忽或以為只是疲勞過度,應及早進行超音波檢查與抽血檢測,包括空腹血糖與糖化血色素(HbA1c)。張家銘分享,有不少人正是因為手部症狀才首次發現自己已邁入糖尿病前期。
他進一步指出:「身體不會無緣無故出毛病,它總會先給你機會處理。」這些手部不適或許正是身體預先發出的警訊,若能早一步覺察,便可避免病情擴大。
針對處理建議,張家銘提出,應從穩定血糖做起,日常生活中多攝取膳食纖維、少吃糖分過高的食物;同時配合手部伸展運動,減緩肌腱壓力;若症狀持續,也可考慮佩戴護具,甚至接受局部注射或手術處理。他認為,「健康從來不是靠奇蹟,而是每個願意改變的當下累積起來的」,即便從一根手指開始覺察,也能找回整體健康的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