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統賴清德上任將滿一周年之際,北京當局今(18) 日突襲宣布,將自 2025年5月19日起,對原產於台灣、美國、歐盟與日本的進口共聚聚甲醛(POM)正式課徵反傾銷稅。此舉被外界解讀為對台灣釋出「經濟脅迫」訊號,亦是北京在新政府就任周年前夕刻意升高對台經貿施壓的操作之一。
根據中共商務部公告,經過為期一年的調查後,認定包括台灣在內的上述地區存在「傾銷行為」,對中國大陸本地共聚聚甲醛產業造成實質損害,並裁定相關傾銷與損害之間具「因果關係」。該公告指出,徵稅期限將為5年,自2025年5月19日起正式實施。
當前熱搜:大雷雨狂襲東部!「崇德—和仁」發生土石流 台鐵北迴線無法通行
此次被點名課稅的台灣企業包括台灣寶理塑膠股份有限公司,稅率為 3.8 %,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塑)則為4%,其餘未具名台灣公司則面臨高達32.6% 的懲罰性稅率,顯示北京對特定企業仍有選擇性處置。
共聚聚甲醛為一種高性能工程塑膠,具備高機械強度、耐疲勞性與高耐蠕變性,廣泛應用於汽車零組件、工業機械、電子電器、建築建材及醫療器材等領域,被視為可替代部分金屬材料的關鍵中間材。台灣在該材料供應鏈中具有相當市占與技術優勢。

回顧歷程,北京早在 2023年5月19日,也就是賴清德副總統當選後首次「520」前夕,宣布啟動對來自台灣、美日歐的共聚聚甲醛反傾銷調查,並於今年1月16日開始以保證金形式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如今於520前夕「敲槌」,政治時機明顯,引發我方產業界與政界高度警覺。
針對此一動作,經濟學者指出,此類針對「特定材料與特定企業」的懲罰性關稅,具有高度戰略選擇性,不僅打擊台灣中游製造企業,更意圖藉由破壞其國際客戶信任與訂單穩定,進一步對台灣供應鏈施壓,屬於北京「灰色經濟戰」手法之一。
除了台灣之外,美國廠商也遭受最重稅率,泰科納聚合物公司(Ticona Polymers, Inc.)與其他美企皆被課徵74.9%;歐盟方面,Celanese Production Germany GmbH & Co. KG 及其他企業皆為 34.5 %;日本則針對寶理塑料株式會社課徵 35.5 %,旭化成株式會社則為 24.5 %。
值此中共頻繁對台文攻武嚇、軍事擾台不斷之際,北京另以經貿手段施壓,顯示其多層次對台統戰與壓力戰已進入「政經協同」模式。分析人士認為,未來北京恐將擴大此類針對「台灣技術型關鍵產業」的反傾銷與非關稅障礙措施,藉以削弱我方經濟韌性與國際供應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