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漫畫家竜樹諒預測,7月5日將有大地震發生於台灣、日本與菲律賓交界海域,甚至可能引發海嘯,消息引起熱議。對此,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近年日本學界針對南海海槽的研究顯示,未來30年內發生規模8.5強震的機率高達8成。

漫畫家竜樹諒因1999年出版的《我所看見的未來》一書而廣為人知,書中曾準確描繪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的情境,因此他對於未來災難的預言備受關注。他在該書中提及2025年7月5日將再有重大地震發生,震央疑似位於台、日、菲海域之交,並可能伴隨海嘯發生。

熱議話題:關稅政策反覆難測 川普跳過協商直送「帳單」給各國

對此預言,吳健富提醒,台灣與日本同屬地震帶,地震是區域性的自然現象,不足為奇。吳健富指出,近年日本學界針對南海海槽的研究顯示,該區過去曾於1844年與1946年分別發生規模8以上強震,兩次地震間隔約百年,具備一定週期性。日本政府因此將未來30年內該海槽再度發生規模8.5強震的機率上調至80%,並警告可能引發海嘯,已加強當地防災準備。

至於此區域若發生大地震,是否會對台灣造成直接衝擊。吳健富表示,依據模擬結果,若南海海槽強震引發海嘯,傳至台灣的波高可能因海底地層吸收能量而不至於過高,影響相對有限。但他也提醒,海嘯具備「堆高效應」,一旦波浪進入地勢平坦如沙灘等地區,仍有造成衝擊的風險。

他說明,海嘯的速度與海床深度有密切關聯,當水深較淺時,雖然波速變慢,但靠岸時反而會因堆積而產生強大力量。為此,今年國家防災日也特別以南海海槽為模擬重點,演練範圍涵蓋宜蘭地區,以加強民眾應變能力。

針對國內較需注意的地震風險區,吳健富指出,東部琉球海溝與南部馬里亞納海溝皆為高潛勢區域。琉球海溝曾在1920年發生規模8強震,而馬里亞納海溝則於1966年出現規模7.6地震。不過,目前這些區域的歷史資料仍不足,無法明確推斷其是否存在百年震動週期。

吳健富最後強調,預言或許能引發關注,但更重要的是理性面對地震風險。他呼籲民眾不要被特定日期的預測所左右,而應持續強化自身的防災知識與應變能力,才能真正降低潛在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