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高度依賴美國 GPS(全球定位系統)的當下,若美國決定關閉該系統,將對全球軍事、經濟及民生領域造成嚴重影響。然而,中國與俄羅斯因擁有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能在此情境下維持相對的戰略自主性。
GPS 自 20 世紀 70 年代由美國開發以來,已成為全球導航、通信、金融交易等多個領域的基礎設施。在軍事方面,GPS 為導彈制導、無人機導航、部隊協同等提供精確定位。若 GPS 信號中斷,依賴該系統的國家將面臨導彈失準、通信中斷等問題,嚴重削弱其軍事能力。
現正最夯:被陣風戰機遭擊落嚇到!印尼本想花81億美元買42架 國會要「重新審查」
美國軍方曾考慮在戰爭期間關閉或限制 GPS 訊號,以防止伊拉克軍隊利用該系統進行精確打擊。然而,完全關閉 GPS 可能對全球商業和盟軍造成廣泛影響,因此美國選擇了更具針對性的措施。在 1991 年海灣戰爭期間,美國曾暫時關閉 SA 功能,以提高民用 GPS 接收器的精度,協助部隊導航。然而,在 2000 年,時任總統比爾·柯林頓下令永久關閉 SA 功能,使全球用戶都能享受更高精度的 GPS 服務。

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和俄羅斯的 GLONASS 系統,分別於 2000 年和 1976 年開始建設,現已覆蓋全球。這兩套系統在軍事和民用領域均有廣泛應用,能在 GPS 信號中斷的情況下,繼續提供穩定的導航服務。特別是在亞太地區,北斗系統的定位精度甚至超越 GPS,成為中國軍事行動的重要支撐。
歐盟的伽利略系統雖已投入使用,但在軍事應用方面仍存在技術限制。其他國家如印度、日本等,亦在積極發展自主或區域性導航系統,以降低對 GPS 的依賴。
在當前地緣政治緊張的背景下,導航系統的自主性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中國與俄羅斯通過發展自主導航系統,提升了在國際舞台上的戰略地位。其他國家亦應加強對導航系統的投入,以確保在關鍵時刻能維持自身的軍事與經濟運作。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示意圖) 圖:翻攝自pixabay

GPS 是現代戰爭的眼睛,也是美國提供的「公共財」 圖:翻攝自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