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至9月,正值綠島陸蟹繁殖季節,數以千計母蟹為釋放幼蟹而跨越環島公路,卻常因車輛輾壓而命喪輪下。面對長年未解的路殺問題,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近兩年於綠島進行路殺防治試驗,透過簡易設施引導陸蟹安全通行,實驗成果顯示路殺率大幅下降,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期刊《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並提出未來改良方向。
研究團隊在2022年與2023年繁殖季節期間,於綠島石朗至龜灣路段實施實地試驗,該區為陸蟹穿越道路的熱點區域。團隊利用道路下方原有的涵洞系統,搭配設計簡單的引導裝置,嘗試減少陸蟹因橫越車道而喪命的機率。實驗設計區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其中對照組為無引導設施的原始涵洞,實驗組則於涵洞兩側配置PVC水管製成的導引裝置,根據現地條件採不同設計方式。
全站首選:南海戰機對峙! 殲-16 與美軍機南海纏鬥50分鐘? 專家:突破傳統空戰常識
在草地側,研究人員沿道路邊坡埋設剖開長縫的PVC管(直徑10公分、縫隙高5公分),鄰近涵洞處更改用透明材質以利觀察蟹隻移動情況。於擋土牆直壁處,則將PVC管剖半後緊貼牆面,形成順勢導流至涵洞的通道,協助陸蟹朝低處前進。透過這類結構,母蟹可被動引導進入涵洞,順利通往海邊釋幼。
研究團隊在兩年內進行54次野外調查,共觀察到1,833隻次陸蟹通過。主要觀察對象為奧氏後相手蟹(Metasesarma aubryi)與短腕陸寄居蟹(Coenobita brevimanus)。數據顯示,在所有觀測中,使用引導設施的陸蟹比例於實驗組顯著高於對照組,統計結果具顯著差異。
除了使用率提高,道路死亡率也呈明顯落差。2022年,實驗組的陸蟹路殺率為8.5%,對照組則為26.8%;2023年,實驗組上升至12.1%,但對照組更高達32.1%。兩年平均來看,簡易導引措施使死亡風險降低超過一半,對特定物種如奧氏後相手蟹的保護效果尤其明顯。
根據研究結論,此類低成本、易複製的設施若能擴大應用,將有助於在旅遊高峰期間有效降低野生陸蟹族群的道路損失。研究團隊亦針對現行設施提出未來優化建議,包括加大PVC管徑以促進通風與通行性、提升涵洞與導管連結穩定度,以及定期清除阻礙物以維持通道暢通。
此外,研究者指出,目前涵洞海側的引導設計尚不完善,若能補強導流設施,有望進一步協助釋幼完畢的母蟹安全返回山區棲息地。透過更完整的雙向引導設計,可提升整體族群的繁殖成功率與存活機會。
研究單位呼籲,除了工程設施外,亦應從公路使用者教育著手。建議強化警示標誌設置並持續推動陸蟹生態教育,提升民眾對當地物種遷徙行為與生態價值的理解。相關研究已於3月26日先行於《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線上公開(DOI:10.1016/j.gecco.2025.e03527),並預計收錄於該期刊6月發行的第59期紙本版本。

綠島環島公路下方既有連接山側和海側的涵洞。 圖:農業部/提供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試驗結果顯示,使用引導措施後,可大幅降低陸蟹遭到路殺機率。 圖:農業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