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來自非洲史瓦帝尼的15歲少年,視力問題長年未獲妥善治療,幾乎看不見黑板,生活與學習困難重重。台灣長庚醫療團隊接手後,順利安排他來台進行完整治療,經手術後視力大幅提升。少年即將於5月15日返回家鄉,帶著嶄新視野與滿滿信心展開新生活,而原本害羞的他,也特別學會以華語說出「謝謝」與「恭喜」,表達對醫療團隊的感激。
少年小清(化名)自幼失去雙親,由台灣在當地設立的慈善機構照顧長大。今年2月間,基隆長庚醫院眼科醫師孫啟欽赴史瓦帝尼參與義診時,發現小清的視力問題已嚴重干擾他的學業與日常活動,經初步檢查顯示,他雙眼裸視僅剩約0.1,無法辨識遠距離物體,也無法閱讀教室黑板內容。
熱議話題:證實柯文哲清楚京華城案 林欽榮曝討論都更字條:柯智商157、很用功
小清於4月3日抵達台灣,經多次檢查後發現,他雙眼皆曾植入人工水晶體,右眼伴隨遠視與高度散光,左眼則有嚴重虹膜沾黏與後囊混濁,手術難度高,需由不同次專科合作進行處置。基隆長庚隨即整合角膜與視網膜團隊,組成跨科別治療陣容。
根據孫啟欽說明,左眼手術由他與視網膜科醫師楊嶺合作進行,完成人工水晶體置換與玻璃體切除,歷時約2小時,成功解除虹膜沾黏等併發症。右眼則施行準分子雷射屈光手術(PRK),矯正視力問題,手術約10分鐘完成。術後一個月,小清的雙眼裸視視力提升至0.5至0.7之間,已可輕鬆閱讀黑板。
照顧小清在台期間起居生活的高思槙老師提到,小清來台前個性封閉,連講話都小聲含糊,但手術後不僅變得開朗、主動與人打招呼,還學會用華語說「謝謝」與「恭喜」,並對醫療團隊充滿感激。他曾說:「如果未來有機會成為醫師,我也想像孫醫師一樣,幫助別人改變人生。」
此次手術與醫療費用皆由長庚醫院全額負擔,展現台灣在醫療援助與人道合作上的持續努力。孫啟欽指出,史瓦帝尼當地醫療條件極為貧乏,眼科手術難以常規進行,當地白內障患者甚至需跨國轉診至鄰近國家莫三比克治療。此次成功不僅為小清帶來生活翻轉,也象徵台灣醫療在國際合作領域的深度參與。
為歡送小清返國,基隆長庚醫院於5月15日上午舉辦簡單而溫馨的記者會,贈送花束與紀念品,為這段跨國醫療旅程畫下句點。副院長詹益聖在致詞中感謝包括外交部常務次長陳立國、阿彌陀佛關懷協會執行長陳阡蕙與台灣創意市集董事長陳光輝等多方力量的協助。他強調,未來長庚團隊將繼續投入人道醫療工作,協助更多來自資源有限地區的孩童獲得尊嚴且平等的照護,讓世界更多角落看見希望的光。

原本害羞的小清,手術後變得開朗有自信,會主動打招呼,學說「謝謝」「恭喜」,並想成為像孫啟欽醫師一樣能幫助他人的醫師。 圖:長庚醫院 /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