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再度上演他的「戲劇外交」。5月12日,白宮記者會上,他面不改色地對全球宣布:「中國已同意取消所有非貨幣壁壘,這對統一(unification)與和平非常有利。」這句話立刻引發輿論海嘯——究竟又是把台灣推上談判桌的老把戲,還是川式政治話術的翻版?用糖衣包裹利益勒索,以「和平」之名對中國行誘拐之實?

一場資本秀的遮羞布

所謂「取消壁壘」,本質上不過是爭取九十天的談判窗口,換來暫時的戰火休兵。這不是協議,而是一場權力與資本的交鋒前戲。川普口中的「統一」,不過是戰略話術的迷霧,一紙經濟整合的幻影。語焉不詳、模稜兩可,是他最熟練的操作技術——讓各方自動腦補、各取所需。這場包裝成「和平進程」的戲碼,其實更像是講給「贏麻了」的中國網民聽的舞台獻詞,既無和平,也無進程,只有交易。

全球化神話的黑色幽默

回顧1980年代,雷根與柴契爾推動全球化下的浪潮:資本主義如海,共產世界如湖,只要打開閘門,湖泊終將被大海吞沒。蘇聯與東歐的崩潰,似乎印證了這一願景。但中國這座湖,從未真正開門迎浪,反而悄悄築起堤壩,自造一個仿冒版的海洋。它不是等著被同化,而是從一開始就提防被「和平演變」吞噬。

湖的不妥協與逆襲

中共最怕的,不是資本,而是顛覆。於是,它打造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頭雙軌怪獸——表面開放,實質掌控。你有Google,我有百度;你有臉書,我推微博;你搞自由市場,我壟斷國企。中國用WTO的規則打敗資本主義,用仿生經濟模型培養出「湖中猛獸」,反向獵食來自海洋的生物。全球市場整合的理想,逐漸變成「湖吞海」的零和競局。

從脫鉤到假同盟

川普發現這湖不但未被吞,還逆流出海、妄圖主導全球供應鏈(如一帶一路),習近平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利於雙循環。川普隨即拋出「降風險不脫鉤」戰略——以關稅築牆,以制度對抗制度。而拜登接手後,換上「民主價值」與「同盟體系」的包裝,但對中國這套另類治理結構,同樣毫無解法。中美的對立,早已超越市場,轉為制度信仰的撕裂與價值體系的決戰。

舊瓶裝新酒的「統一」賣點

川普再喊出「統一有利於和平」,與其說是政策宣示,不如說是一記心理戰口號。他從來不在乎真「統一」什麼,也不真的要跟中國完全脫鉤,但中國一聽到『統一』就嗨起來。川普而是想讓中國再次讓利;而所謂「和平」,只是逼中國配合演一齣自我閹割的戲碼。這場交易,本質上是用一紙曖昧協議,換取中國的實質讓步,對內交差,對外示強——外交淪為表演,談判化作勒索。

當「和平」落幕

所謂的「統一」與「和平」,如今只是語言的空殼,被當作籌碼塞進交易框架裡任意擺弄。「湖與海的打通」聽來理想,實則雙方都在築更高的牆:川普的牆是關稅與強制,北京的牆則是審查與數位封鎖。這樣的融合,談何可能?

第一階段的中美貿易戰,美國拿到實質利益,中國保住外交體面,無關兩岸或台灣;若第二階段仍停留在表演式談判與語言操控,那麼「和平」無非是新冷戰下的遮羞布。我們所面對的,不是穩定的未來,而是一場以利益灌香的幻覺盛宴,虛假至極,卻無人敢戳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