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空軍 7 日發動代號為「辛多爾行動」的大規模空襲,針對巴基斯坦境內軍事相關目標進行報復性打擊,起因是 4 月喀什米爾發生的恐怖攻擊事件造成至少 26 名印度遊客死亡。儘管出動了陣風、蘇-30MKI 等先進戰機和巡弋飛彈,印度空軍卻在隨後的空戰中遭遇重大挫敗。

根據中國軍事專欄《最瑞典》報導,多方照片與衛星影像證據顯示,巴基斯坦空軍在此次衝突中至少擊落數架印度戰機,其中包括一架編號 BS-001 的「陣風」戰鬥機,這是印度首架服役的陣風戰機,也成為首架在戰鬥中被擊毀的該型號飛機。事故不僅造成一名平民死亡,另有九人受傷,成為印度空軍近年最大恥辱之一。

巴基斯坦空軍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逆轉空優,關鍵在於其整合了來自中國與瑞典的高性能裝備:包括具備遠程探測與導控能力的瑞典薩博 2000 「全球眼」預警機、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和霹靂-15E 遠程導彈的中國殲-10CE 戰機與 JF-17 「雷霆」Block III 戰機。

據稱,霹靂-15E 導彈具備 90 英里射程,遠超印度除「流星」導彈外的大部分武器系統,並可與預警機實現數據鏈接,即使戰機關閉雷達仍可由預警機導引發射,實現隱蔽打擊。這一「偵察-射擊-導引」殺傷鏈模式,被認為是此次空戰巴方致勝的關鍵。

巴基斯坦空軍「偵察-射擊-導引」殺傷鏈模式,被認為是此次空戰巴方致勝的關鍵。 圖:翻攝自 最瑞典

儘管印度陣風戰機攜帶的「流星」導彈理論射程更長,但戰場實證顯示,印度在電子戰、防空壓制與戰機協同方面的準備明顯不足。據報導,印度蘇-30MKI 部分戰機在起飛後不久即遭遠程導彈鎖定,被迫在攜彈狀態下棄飛避戰,導致數枚「布拉莫斯」導彈殘骸在距邊境約百公里處被發現。

印度蘇-30MKI 部分戰機在起飛後不久即遭遠程導彈鎖定,被迫在攜彈狀態下棄飛避戰,導致數枚「布拉莫斯」導彈殘骸在距邊境約百公里處被發現。 圖:翻攝自 最瑞典

這場共動用超過 125 架軍機的衝突,對比以往「Cope India」等演習中的印度空軍優勢,突顯出演習未能真實模擬遠程導彈與網絡化戰爭的重要性。分析指出,印度未能有效壓制巴基斯坦防空與預警系統,也未能在空襲前有效干擾敵方指揮網路,是其空優戰略的重大漏洞。

衝突爆發後,雙方亦進行多輪無人機與火砲交火。印度出動逾 120 架以色列「哈洛普-2」神風無人機,巴基斯坦則以逾 300 架土耳其「松格爾」無人機反制。雙方目前暫未再度發起載人戰機空襲,顯示對國產或進口先進戰機的損耗極度謹慎,轉而以低成本無人機持續試探與打擊。

中國也使用Erieye,其霹靂-15 導彈的設計可通過雙向數據鏈與雷達聯網。 圖:翻攝自 最瑞典

此次空戰不僅再次彰顯預警機與遠程導彈主導的「超視距作戰」已成 21 世紀空戰主流,也讓瑞典的薩博 2000 與中國的殲-10CE聲名大噪。巴基斯坦方面近期亦與瑞典簽署合約,採購更多「全球眼」監視系統與 ERIEYE 雷達,強化其空防偵察與戰場指管能力。

越來越多的照片證據表明,巴基斯坦空軍的超視距導彈在印度領土上空擊落幾架印度戰機。   圖:翻攝自 最瑞典

巴基斯坦方面近期亦與瑞典簽署合約,採購更多「全球眼」監視系統與 ERIEYE 雷達,強化其空防偵察與戰場指管能力。   圖:翻攝自 最瑞典

根據公開資訊,在印度境內60英里處發現2枚PL-15導彈的殘骸;至少一架印度陣風戰鬥機在印度墜毀。   圖:翻攝自 最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