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小米汽車再次陷入風波之中,小米 SU7 Ultra 車主楊雷(化名)表示,自己在訂車時額外花費 4.2 萬人民幣(約 17 萬台幣)選裝的前艙蓋與此前小米的宣傳不符。在楊雷所在的車主維權群中,已經有接近 4 百名車主集體要求退車

根據《成都商報紅星新聞》今(14)日的報導,楊雷稱透過粗略估算可得知,現有小米 SU7 Ultra 前艙蓋的成本最高約 1 萬人民幣(約 4 萬台幣),和 4.2 萬人民幣的售價有巨大差距。

花錢選裝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結果不具備宣傳的「高效導流」等功能,致大量車主聯合發聲。隨著車主維權的聲浪加劇,5 月 12 日部分要求無損退車的小米車主表示,小米汽車客服已連繫他們說,基於當前現狀,原訂單不會再繼續生產,目前可以申請取消流程,但是定金無法退回。

小米汽車涉嫌片面介紹產品以及使用歧義性、模糊性語言表述的質疑,以及車主「希望雷軍能保持真誠」的喊話,是小米和創始人雷軍現階段必需要正視的問題。

小米多年來一直被外界視為商業奇跡的典範。從手機到家電,從智能家居到造車,小米以性價比與‌雷軍式營銷迅速占領市場,很快將小米打造成一個覆蓋全生態的超級品牌。但當消費者真正將小米汽車從廣告畫面中開上道路時,問題開始暴露。

小米 SU7 Ultra。 圖:翻攝自 CCL X 帳號

3 月底小米 SU7 碰撞爆燃事故,更將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智駕宣傳推上了風口浪尖,之後工信部緊急叫停了汽車企業對智能駕駛功能過度宣傳的現象。小米在事故後的應對、雷軍此後長達一個月的沉寂,和此次小米 SU7 Ultra 風波中的隱身,讓公眾質疑其面對危機時的擔當與誠意。

如果說高速事故是外部不可抗力的考驗,那麼 SU7 Ultra 的「挖孔機蓋」爭議,則撕開了小米在產品邏輯上的裂痕。在雷軍真誠人設以及和用戶做朋友的營銷影響下,車主與粉絲對小米寄予了更高期待,但這種期待在風波中「落空」了。最高約 1 萬人民幣的碳纖維艙蓋售價卻是 4.2 萬人民幣,且性能配件只是一個擺設。這不禁讓大眾懷疑,小米的「真誠」是否還存在?

小米 SU7 Ultra 前艙蓋引發爭議。   圖:翻攝自李老師不是你老師 X 帳號

中國大眾開始懷疑,小米的「真誠」是否還存在?   圖:翻攝自雷軍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