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於美東時間5月13日展開為期四天的沙烏地行,依序造訪沙烏地阿拉伯、卡達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三個海灣國家。根據《成都商報》報導,川普首站抵達利雅德,與沙國王儲兼首相穆罕默德會晤,並簽署價值近 1,420 億美元的軍售大單,為歷來美國最大規模軍售協議,引發國際關注。
白宮當天發布聲明指出,此次與沙國簽署的軍售案涵蓋空防、導彈防禦、海岸與陸軍現代化升級、通訊技術等五大領域。美國多家軍工巨頭,包括洛克希德·馬丁、波音等,預計將提供包括 C-130 運輸機、飛彈、雷達等高端裝備與訓練服務。此外,此軍售協議是沙國承諾對美投資 6,000 億美元合作計畫的一部分。

川普曾於今年初與沙國王儲通話時表示,希望沙國能將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至1兆美元。卡達則與波音洽談可能採購近百架客機;反觀白宮未提及沙國是否將獲得美國第五代隱形戰機 F-35,該型戰機為美軍最高機密與高價值資產,由洛克希德·馬丁研製。
分析人士認為,川普此行重點並非地緣政治,而是「做生意」。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榮譽會長哈斯直言,川普試圖以鉅額經貿協議挽救其在國內陷入低迷的支持度。
根據《中新社》及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報導,川普早於 2017 年上任初期就曾訪問沙國,當時宣布簽下 3,500 億美元協議,但多年來多項計畫遲未兌現,被批評為「有水分的大單」。此次再度高調宣布大規模軍售,也讓外界質疑這次協議是否會真正落實。

根據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希卜利·泰勒哈米指出,川普政府在中東政策成績有限,僅能寄望於經濟合作來「做面子工程」,以期挽回民調與民心。除了經濟目的外,川普此行對地區敏感政治議題亦未能完全避開,特別是其未將傳統盟友以色列列入訪問行程。
《CNN》及《NBC》報導指出,川普在加薩戰事、伊朗協議處理方式與以方立場出現分歧。有知情人士透露,川普原擬透過談判促成加薩停火協議與人質釋放,但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傾向擴大軍事行動,使雙方出現摩擦。以色列前外交官評論指出,川普此行選擇專注海灣三國,因為這些國家手上握有「他想要的東西」——巨額資金與經濟合作潛力,與以色列的地緣戰略價值相比,短期內顯得更具實益;儘管以色列駐聯合國代表強調美以關係依然堅固,但他也坦言雙方利益「並不總是同步」,為兩國未來合作關係埋下伏筆。

F-35戰機 (前)與護航戰機。 圖 : 翻攝自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