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醫師陳志金今(14)日在個人臉書專頁分享一則臨床經驗,引發討論。他以「乩童也可以是我們的夥伴」為題,描述在病患命危之際,如何選擇尊重家屬請來乩童協助「心靈會診」,並直言:「我們的共同敵人是疾病和無常,不是彼此。」

事件起於一名家屬低聲詢問,能否讓乩童進病房替病重的母親祈福,語氣中滿是遲疑,深怕醫療人員反對。陳志金醫師當下毫不猶豫地同意,讓對方明顯鬆了口氣。他表示,面對病況急轉直下的患者,醫療的目標不再僅是延命,而是穩住家屬情緒,「讓他們能盡最後一份心力,對他們來說是種安慰,為什麼不可以?」

陳志金補充,這名母親早已使用家中帶來的符水符令,醫療團隊也未曾阻止。他直言:「符水不過是碳灰,有些醫師會說那是毒、很髒——是有多毒?有多髒?中秋節大家不是吃很多碳灰了嗎?」這番話點出部分醫師對民俗行為的抗拒,根源其實是出於對專業被質疑的敏感與不安。

隔天,乩童如約前來,卻不是傳統印象中的中年男性,而是一位年輕女性。陳志金說,他看著她施法的手勢,主動上前介紹自己,並簡要說明病患的病情與預後狀況。他坦言,乩童或許過去多以「家屬身分」進病房執法,常遭醫護冷眼看待,但他選擇以平等立場對待,「她對我來說,就像另一位前來協助『會診』的醫師。」

讓陳志金印象最深的,是儀式中乩童代替病人擁抱母親與妻子,並傳達宛如病人語氣的告別話語:「我上有老、下有小,是放心不下,但也不想回來了,回來也是這樣躺著,很辛苦,也會讓你們辛苦。」擁抱過後,乩童退駕虛脫,汗流浹背地由家人攙扶離場。這一幕讓在場所有人動容。

陳志金感佩這位乩童的敬業與真誠,認為她在那一刻,是家屬的安慰者、醫療團隊的支持者。他說:「她展現了對家屬的關懷與同理,也療癒了他們的心靈,真的是一位非常稱職的乩童。」

他強調,醫療團隊與民俗信仰之間,不應互視為對立。彼此只是在用不同方式努力,目標其實一致——幫助病人、穩定家屬。「符水不只是符水,是祝福;乩童不只是乩童,是陪伴者。」

文章最後,陳志金自嘲說唯一的遺憾是忘了向對方要名片,並呼籲醫療工作者們能以更開放的態度看待家屬的信仰需求。他說:「我們的敵人不是彼此,而是疾病和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