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照護長期遭忽視,根據統計,懷孕相關死亡中超過半數發生在產後10天內,卻有7成原可避免。為改善此現象,衛福部自5月1日起新增補助兩次產後健康檢查,期望提升新手媽媽在生產後的身心支持與醫療保障。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高齡與高風險妊娠案例逐年增加,許多產婦在生產後反而暴露在更高的健康風險中。雖然台灣早有14次產前檢查制度,產後卻缺乏等量的醫療資源支持。此次補助制度的推動,等同將產後3個月納入「第四孕期」,從傳統「做月子」升級為科學化健康管理。
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施景中指出,多數產後回診安排於產後6週,但臨床上觀察到不少產婦在這段時間前即出現憂鬱、焦躁、失眠等問題。醫師若從懷孕期即掌握病史與生活狀況,應持續追蹤,不應因生產完成而中斷關懷。他並提及,曾有家庭因新生兒罹患先天疾病而措手不及,最終導致照顧失衡與悲劇發生。
衛福部部長邱泰源指出,多數家庭將焦點全放在新生兒,卻常忽略剛結束懷孕與生產歷程的媽媽也同樣脆弱。他呼籲社會重視母親的身心狀態,除了休息,更需要家人支持與醫療介入,唯有母嬰同照,才能穩健迎接家庭新生活。
國健署指出,凡具健保特約資格且提供產檢服務之醫療機構,皆可執行此次新增的產後健檢補助。建議兩次檢查時間安排於產後1至2週與6至8週,內容包含血壓、體重、骨盆與泌尿功能檢查,並透過愛丁堡量表篩檢產後憂鬱。若產婦有進一步需求,將可轉介心理或其他醫療服務。
健檢內容分階段提供諮詢,首次檢查將聚焦於睡眠、菸害與慢性病等基本健康知識,第二次則進一步討論營養、避孕、運動、性生活與未來懷孕規劃,協助產婦建立自主且健康的生活節奏。

衛福部自5月1日起新增補助兩次產後健康檢查,期望提升新手媽媽在生產後的身心支持與醫療保障。國健署今召開相關說明記者會。 圖:國健署 / 提供

衛福部部長邱泰源籲重視產後媽媽身心,強調母嬰同照才能穩健迎接家庭生活。 圖:國健署 / 提供

台大名婦產科醫師施景中示警產後憂鬱恐早發,醫療關懷不應隨生產結束而中斷。 圖:國健署 /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