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菲「肩併肩」(Balikatan)軍演是美國菲律賓之間重要的年度聯合軍事演習,旨在提升兩國軍事力量的協同作戰能力,並強化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合作。2025年的「肩併肩」軍演期間,美國首次在菲律賓北部的巴丹群島(Batanes Islands)部署配備海軍打擊飛彈(Naval Strike Missile,NSM)的海軍/陸戰隊遠征艦隊阻絕系統(Navy-Marine Expeditionary Ship Interdiction Systems,NMESIS)。這一部署不僅標誌著美菲軍事合作的進一步深化,更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對台海與南海的戰略格局產生深遠影響。本文將從地緣戰略、軍事威懾、區域穩定與國際反應四個面向,論述這一部署的戰略意義,並探討其可能帶來的影響。

一、地緣戰略的重要性

美國海軍陸戰隊部署NMESIS位置,在菲律賓呂宋海峽的巴丹群島,距離台灣約190公里。 圖:翻攝「X」@IndoPac_Info

巴丹群島位於菲律賓最北部,距離台灣南部僅約200公里,位處呂宋海峽(Luzon Strait)的關鍵位置。呂宋海峽是連接南海與菲律賓海的重要通道,分為巴士海峽(Bashi Channel)、巴林當海峽(Balintang Channel)與巴布淵海峽(Babuyan Channel)等三條水道。這一海域不僅是第一島鏈的戰略咽喉,也是中國海軍從南海進入西太平洋的主要航道之一。NMESIS系統搭載的NSM飛彈射程約185公里,若從巴丹群島發射,其覆蓋範圍足以涵蓋呂宋海峽的大部分水域,甚至威脅到台灣南部海域的海上交通線。

從地緣戰略的角度看,這一部署強化了美國在第一島鏈的軍事佈局。第一島鏈是美國長期以來遏制中國擴張的關鍵防線,從日本、台灣、菲律賓延伸至南海周邊地區。巴丹群島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監控與阻絕呂宋海峽的理想據點。NMESIS系統的機動性與遠程打擊能力,使美軍能夠在不依賴大型軍事基地的情況下,快速部署並對海域實施有效控制。這對於應對潛在的台海衝突或南海爭端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能限制中國海軍的行動自由,並為美菲聯軍提供更靈活的作戰選項。

此外,巴丹群島靠近台灣,使其在台海局勢中的角色不容忽視。若台海發生衝突,中國可能試圖通過呂宋海峽部署海軍力量或切斷台灣的海上補給線。NMESIS的部署將使美菲聯軍具備從陸上發射反艦飛彈的能力,對中國海軍形成直接威脅,從而提升台灣的防禦縱深。同時,這也為美國在台海危機中提供間接支持創造了條件,而無需直接介入台灣本島的軍事行動。

二、軍事威懾與能力展示

有消息指出,美軍計畫在呂宋海峽中部的巴丹群島部署射程約 200 公里的「海軍/陸戰隊遠程艦隊阻絕系統」( NMESIS ),在戰時攔截解放軍船艦的進出。 圖:翻攝自 李春光

NMESIS系統的核心是NSM飛彈,這款由挪威康斯堡航太防衛公司(Kongsberg Defence & Aerospace)開發的反艦飛彈,以其匿蹤設計、次音速飛行與精確打擊能力著稱。該飛彈可搭載於無人操控的聯合輕型戰術輪車(JLTV),具備高度機動性與部署靈活性。在「肩併肩」軍演中,美軍雖未計畫實彈發射,但模擬從巴丹群島建立射擊遠征前進基地(Fires Expeditionary Advanced Base)的行動,展示其快速反應與遠程阻絕能力。

這種部署對中國構成顯著的軍事威懾。首先,NMESIS的部署表明美軍正在將傳統的海基反艦能力轉向陸基機動平台,這意味著即使在海軍艦艇受到威脅的情況下,美軍仍能從陸上對海上目標實施打擊。這種「分散式海上作戰」(Distributed Maritime Operations)的策略,能有效應對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尤其是在中國導彈與潛艦對美軍航母戰鬥群構成威脅的背景下。

其次,這一行動展示美菲聯軍在技術與戰術上的整合能力。菲律賓陸戰隊與美軍第3濱海作戰團(3rd Marine Littoral Regiment)的合作,不僅提升了菲律賓自身的海防能力,也強化了美菲在第一島鏈的聯合阻絕力量。根據美軍的《2030年部隊設計》(Force Design 2030)計畫,NMESIS是美國海軍陸戰隊轉型為輕量化、高機動性部隊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部署驗證了該系統在印太地區的實戰潛力,並向中國傳達了一個明確信號:美菲聯盟具備應對區域威脅的先進軍事能力。

在南海方面,NMESIS的部署進一步鞏固了美菲對爭議水域的戰略影響力。雖然巴丹群島位於南海北部邊緣,但其射程足以威脅中國在南海的軍事設施或船隻,尤其是在西沙群島與南沙群島之間的航線上。這對於遏制中國在南海的擴張行為具有重要作用,因為它增加了中國海軍行動的風險與成本。

三、區域穩定與潛在風險

美國海軍陸戰隊「遠征艦隊阻絕系統」(NMESIS)。使用奧什科什防務公司(Oshkosh Defense)提供的無人「遠征火力地面單元」(ROGUE)車輛載運部署。 圖:翻攝「X」@IndoPac_Info

儘管NMESIS的部署增強了美菲聯盟的威懾力,但其對區域穩定的影響卻是雙面的。一方面,這一行動可能被視為維護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的一部分。美國太平洋海軍陸戰隊指揮官格林(James Glynn)中將在演習開幕式上強調,這次軍演旨在展示美菲共同防禦條約的決心,並確保區域和平。然而,另一方面,這種高調的軍事部署也可能加劇與中國的緊張關係,引發新一輪軍備競賽或局部衝突。

中國對此已表達強烈反對立場,認為美菲軍演及其部署是在南海「炫耀武力」,試圖通過外部力量挑動對抗。中國外交部曾警告,菲律賓引入域外勢力只會導致自身安全風險上升,並可能使其淪為「別人的棋子」。從中國的視角看,NMESIS在巴丹群島的部署不僅威脅其海上通道安全,還可能被用於支持美國在台海的戰略目標,這無疑加深了北京對美菲聯盟的敵意。

對菲律賓而言,這次部署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積極推動與美國的軍事合作,試圖通過現代化軍事力量應對中國在南海的壓力。然而,巴丹群島的軍事化可能使其成為中國報復的潛在目標,尤其是在衝突升級的情況下。菲律賓民眾與地方官員對此也有不同聲音,擔心過度依賴美國可能削弱國家主權,或將菲律賓捲入不必要的戰爭。

四、國際反應與長期影響

美菲肩併肩軍演。 圖:翻攝「X」@IIIMEF

「肩併肩」軍演不僅是美菲雙邊合作,還吸引了日本、澳洲、英國、法國等多國參與,日本自衛隊更是首次以獨立身份參演。這顯示出美國正在通過多邊框架,構築針對中國的更廣泛聯盟。NMESIS的部署作為演習亮點,可能激勵其他盟友在第一島鏈部署類似系統,例如日本在沖繩或澳洲在北部地區的潛在行動,從而形成更緊密的軍事網絡。

對台海而言,這一部署可能促使台灣進一步尋求與美菲的非正式合作。雖然台灣未直接參與「肩併肩」軍演,但NMESIS在巴丹群島的存在,無疑為台灣提供了間接的戰略屏障。台灣可能會加大對反艦飛彈等防禦性武器的投資,以配合美菲的部署,形成更完整的區域阻絕體系。

從長遠看,NMESIS在巴丹群島的部署可能改變台海與南海的軍事平衡。若美軍將此作為常態化部署的一部分,中國可能被迫調整其海軍戰略,例如增加潛艦活動或開發更遠程的反制武器。這將進一步推動印太地區的軍事化,對區域和平構成挑戰。同時,這也可能促使東盟國家重新評估其立場,在中美之間尋求更平衡的外交策略。

結論

美菲「肩併肩」軍演期間在巴丹群島部署NMESIS系統,對台海與南海的戰略意義深遠。其地緣位置強化了第一島鏈的阻絕能力,軍事威懾提升了美菲聯盟的應對潛力,但也帶來區域穩定的不確定性。這一部署不僅是對中國海上擴張的直接回應,也反映了美國在印太地區重塑軍事佈局的決心。然而,其長期效果取決於美菲如何平衡威懾與外交,以及中國與其他區域行為者的反應。在當前局勢下,這一行動無疑為台海與南海的未來增添了新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