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過去3年多以來運用無人機力抗入侵的俄羅斯,讓世人看到這種飛行器在當代戰爭的重要性,各國也紛紛發展。《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亞洲版本期以〈非中國製造〉為題,介紹台灣無人機對於不想要中國貨的市場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而烏克蘭在戰爭結束後可能成為我國最大的競爭對手。

《經濟學人》的報導指出,台灣正努力培育本土無人機產業,不僅能為本國軍隊提供武器,也能利用其他國家對中國的不信任來拓展市場。報導引述賴清德總統的談話,指出台灣希望「全球民主國家無人機供應鏈的亞洲樞紐」。

報導指出,2022年時任總統的蔡英文開啟台灣發展無人機的企圖。當時的認為無人機在戰場上賦予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的不對稱優勢。美國軍方官員描述了一項計劃,旨在透過在台灣海峽打造一個由海空無人機組成的「無人地獄」,阻止中國潛在的入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台灣需要更多的無人機。

報導指出,台灣已簽署協議,在2024年底從美國購買近1,000架小型攻擊無人機。同時也嘗試製造自己的無人機。自2022年以來,政府已經建立了一個新的無人機研究中心,補貼本地公司開發人工智慧成像晶片和飛行控制器,並為台灣武裝部隊授予了2.1億美元的無人機採購合約。台灣的目標是到2028年每月生產1.5萬架自製無人機。

報導指出,台灣擁有製造各種無人機的技術訣竅,可以製造類似烏克蘭使用的那種廉價小型自殺式無人機,乃至更複雜的偵察無人機(這些無人機經過定制,可以從移動的軍艦上起飛,並能抵禦台灣海峽的強風)。台灣的主要問題並非技術,而是規模。中國控制著全球80%的無人機市場,這意味著它可以非常低成本地生產無人機。台灣本地廠商的非無人機的成本比中國同類產品高出約25%。台灣官員認為,台灣的電子產品製造商需要更多來自海外的訂單,以便擴大規模。

報導指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為台灣提供了出售非中國製造的無人機的機會。美國已禁止其武裝部隊和聯邦機構使用中國製造的無人機,並可能很快對一些中國無人機公司實施更廣泛的禁令。中國最近也對十幾家美國無人機公司實施了製裁。

報導指出,台灣無人機製造商也開始擔心一個潛在的非紅色供應鏈競爭對手:烏克蘭。目前,烏克蘭每月在與俄羅斯的戰鬥中使用數千架無人機,其國內無人機產業目前每年可生產500萬架。如果戰爭結束,這些無人機將流向何方?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研究員Hong-Lun Tiunn表示,台灣一些人正在爭論是否應該「直接購買烏克蘭無人機並囤積」。

歷屆美國政府都鼓勵台灣發展無人機產業,以防中國封鎖或入侵。但尚不清楚新川普政府是否會同意。一些台灣企業已開始努力回應「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願景。雷虎公司是一家生產第一人稱視角攻擊無人機的台灣公司,該公司最近宣布計劃在加州生產一些關鍵零件。 「美國優先」並非台灣最初的無人機中心計畫的一部分——但該計畫的成功需要美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