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相撲運動有一套完整的體系和傳統,平成年代以來最受歡迎的選手中,貴景勝貴信、魁皇博之、朝乃山廣暉等人都入選,養成相撲的「聖地」就是全日本60多個「部屋」,台灣相撲協會理事長、日本研究專家李明峻分析,部屋的頭就叫做「親方」,職業生涯打到「小結」位置以上的人才可以當親方,有這個部屋才可以招收招學徒,總共有十個等級,在「十兩」這一級之前,是沒有薪水的,只有一些老闆給一些零用錢。

李明峻在網路節目《矢板明夫Newtalk》中進一步分析,台灣人跟韓國人比夏威夷人更早去日本相撲界發展,在1980年代,有很多台灣人到日本去打相撲,成績最好的是打到十兩的劉朝惠,其他打到「幕下」等級的也不少,「台灣相撲運動在世界上排名也算很前面」。

相撲運動雖然是日本國技,卻已經高度國際化,印太戰略智庫執行長、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分析,亞洲人的體格跟西方人和白人比起來,還是是稍微弱一點,日本的小孩子最近不是很能吃苦,相撲是很辛苦的一個運動,外國選手就透過留學等方式來到日本發展。

矢板明夫指出,最早是夏威夷人來日本打相撲,後來變成蒙古人,這麼多年以來蒙古相撲成績變成最好,兩者都有貧困的因素存在,打相撲能賺很多錢,一旦拿到橫綱,每年收入可能有好幾億日幣。「日本人跟日本人打,家鄉之爭沒有什麼意思,如果有一個很強的外國人,時不時的互有勝負的時候,是職業體育是最容易賺錢、最好的狀態了」。

李明峻分析,台灣人跟韓國人比夏威夷人更早去日本相撲界發展,在1980年代,有很多台灣人到日本去打相撲,成績最好的是打到十兩的劉朝惠,其他打到「幕下」等級的也不少,「台灣相撲運動在世界上排名也算很前面」。   圖:翻攝矢板明夫Newtalk 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