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環境部於去年 8 月 29 日宣布「碳費收費辦法」及「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同時公布「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完成碳費制度的三項配套子法,宣告我國正式邁入碳定價時代。此舉為台灣溫室氣體減量工作帶來突破性進展,並展現政府對永續發展的積極承諾。
環境部發布碳費制度三項配套法案,正式邁入碳定價時代,為接軌國際淨零倡議,投資勢必也要跟上,富邦投信已於三月初取得「富邦台灣淨零轉型 ESG 50 ETF」核准募集發行。其追蹤指數為「S&P TIP 臺灣淨零轉型 ESG 50 指數」。該檔基金不僅是富邦投信繼富邦公司治理(00692)後的永續之作,也將是首檔將國際淨零轉型高標準指標「範疇三」,納入指數篩選邏輯的台股市值型ETF。
富邦投信表示,根據環境部新政策,碳費將以每噸新臺幣 300元的一般費率開徵,並採分階段逐步調升的方式,以促進企業減碳行動。此次碳費政策的推行不僅僅是收費制度的落實,更是鼓勵企業制定自主減量計畫的關鍵一步。根據規定,碳費徵收對象需評估及規劃至 2030 年達成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並提交具體的減量計畫,這將有助於提升企業的減碳能力,促進全社會共同參與綠色轉型。
富邦投信指出,隨著歐盟逐步推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全球碳定價趨勢日益升高,我國碳費制度雖已於去年 8 月完成配套法案並正式上路,但目前每噸新臺幣 300元的費率仍與歐盟等國存在顯著差距。此情形使得我國出口產品在未來可能面臨較高的碳稅成本,進而削弱其國際競爭力。
根據估算,現行碳費將對各行業毛利率產生影響,範圍自最低的 0.6% 至最高的 43.03%,其中以水泥業衝擊最為顯著。隨碳費費率計畫性調升至 2030 年每噸 1,200~1,800元,未來企業盈利將面臨更大的挑戰。此外,國際市場對產品碳足跡要求日益嚴格,若我國碳價持續偏低,出口企業恐需承擔更高額外稅負。
過去兩年全球 AI 浪潮崛起,許多人認為 AI 熱潮讓資金流出 ESG,然觀察過去在算力需求持續走升下,伺服器與數據中心的耗電量極高,產生大量耗能,諸多 AI 大廠為了降低電費與碳排放,不得不積極尋找再生能源與儲能解決方案,反倒推升 ESG 相關需求。
由於 S&P TIP 臺灣淨零轉型 ESG 50 指數聚焦具有減碳優勢的公司來提升長期投資效益,並以接軌國際減碳框架為投資主軸且忠實呈現臺灣中大型股表現,在追求長期資本增值機會同時捕捉淨零轉型效益,提供投資人一同參與台股淨零轉型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