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蘆筍栽培歷史悠久,近年紫蘆筍因口感鮮嫩、富含花青素而受矚目,但多為國外品種,夏季常出現筍尖鬆散、產量不穩,影響種植穩定性與擴展。為解決筍尖鬆散、夏天減產的問題,台南農改場歷經多年試驗,終於育成首支耐熱型紫蘆筍「台南5號」,提供一項栽培替代選擇。
根據台南農改場說明,台灣過去常見的紫蘆筍多為外來品種,雖具色澤優勢與高花青素含量,但在7至8月高溫期間,筍尖鬆散、產量下降等情況普遍,影響供貨穩定。為回應此一栽培瓶頸,該單位透過多年育種試驗,選拔出具耐熱能力、筍尖緊實、紫色穩定的新型品系,並定名為「台南5號」。
實驗資料顯示,「台南5號」可於設施環境中進行全年栽培,僅須避開高溫最嚴峻時段,露天種植則建議自10月開始,翌年春季可進入採收期。該品種母莖生長勢強,嫩莖合格率高,纖維含量低,簡單烹調即可食用。其栽培管理與既有品種類似,但仍需注意排水條件與病蟲害防治。
台南農改場表示,該品種目前已完成設施試驗,於網室與溫室環境皆表現穩定,後續將持續進行推廣與觀察,作為農民設施經營選項之一。農業單位同時提醒,儘管該品系具備耐熱與品質表現優勢,但實際種植效果仍需視管理條件與地區氣候而定,不應視為單一解方。
「台南5號」為台灣首次自育成功具耐熱特性的紫蘆筍,亦反映目前在設施栽培與本土品種選育上的需求上升。未來市場接受度與栽培經濟性,將成為是否擴大推廣的觀察指標。

台育首支耐熱紫蘆筍「台南5號」,解決夏季產量不穩問題。 圖:農改場 /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