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總統川普公布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計畫後,儘管美國的關稅計算方式不合理,但是,川普仍強調世界各國對美國所進行的不公平貿易措施,特別是中國。川普推出對等關稅政策的主要理由為,各國非關稅障礙與關稅障礙損害美國利益。對身為美國的最大貿易逆差國的中國而言,2024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為2,954.01億美元,中國成為對等關稅政策的首要目標並不令人意外。
雖然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CBP)在美國時間11日晚間公告,針對第14257號行政命令所施行的對等關稅措施,公布明確排除適用的產品清單與報關操作指南,但是,川普隨後又發文表示,與芬太尼(Fentanyl Tariff)相關的20%關稅仍然存在。從川普第一任至今的發言可以知道,藉由提高關稅來消除不公平貿易所產生的貿易赤字是其主要手段,同時,關稅收入也可以挹注美國的稅收,降低財政赤字。由於川普第一任內僅對中國加徵關稅,因此,許多廠商為了規避關稅而轉往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墨西哥或韓國等國家設廠,由於東南亞國家為RCEP的成員國,墨西哥為美墨加貿易協定(USMCA)的成員國,韓國與歐盟、美國也均有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因此,這些與歐美市場有貿易協定的國家自然成為中國廠商違規轉運(洗產地)的主要國家。然而,在美國對中國加徵145%的對等關稅後,這些與中國貿易往來密切的國家必然會面對美國對於洗產地的調查,即「原產地」造假的問題。
嚴格取締洗產地可凸顯政府的可信賴度
面對美國對等關稅的壓力,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成員國經濟部長已同聲承諾,不會採取任何報復措施來回應美國關稅措施。事實上,即使越南在面對46%對等關稅前,已承諾對美進口產品關稅降為零關稅,但美國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指出越南真正的問題在於非關稅貿易障礙與侵犯智慧財產權。以太陽能產業為例,許多太陽能產業在面對美國對中國加徵反傾銷稅後,移至東南亞國家生產,再低價銷售至美國市場。美國商務部也針對太陽能產業進行「反規避」(anti-circumvention)調查,在2024年11月底初步裁定,對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出口至美國的太陽能板,課徵21.31%至271.2%不等的關稅稅率。我們可以預期,在川普強調對非關稅貿易障礙與違規轉運等不公平貿易行為的重視下,東南亞國家、韓國與我國政府對於違規轉運的問題應會更加重視。
平心而論,一個國家的政府若不嚴格取締違規轉運,也代表這樣的政府是不可信任的。
小額包裹免稅對台灣可能產生的傷害
除了違規轉運外,美國白宮也預計針對從中國運往美國、價值800美元或以下的小額包裹課徵120%的關稅。然而,我國財政部對於2000元新台幣以下的包裹仍給予免稅優惠,財政部長莊翠雲在立法院也表示,海外小額包裹從中國進口比例確實超過5成,若此,則財政部應盡速取消此項不合理的優惠措施。若僅是給部分消費者優惠而讓台灣繼續面對高額的對等關稅,則除了造成國內小商家持續受害外,更會讓台灣面對高額對等關稅的風險,傷害國內廠商的經營與勞動就業,最終將傷害政府的財政收入。
最後,我們希望政府在檢討違規轉運與小額包裹的問題時,也不應僅關注中國,香港或其他與中國經貿關係密切的東南亞國家,均是高風險對象。政府不應以人力不足或資源有限來做為藉口,例如,國安局應不會以特勤人力不足就讓賴清德總統的維安出現漏洞,同理,若政府的檢查人力與取締能力受限,則政府該做應該是禁止這類包裹的進口,而非繼續放任這類貿易行為,除了傷害台灣的企業,也可能讓台灣面臨更高額的關稅。由於違規轉運與小額包裹免稅等貿易行為已危及台灣的經濟安全,財政部與經濟部應盡速禁止讓台灣被加徵高額對等關稅的貿易行為,才是符合公平貿易的作法。
作者》蔡明芳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與經濟系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