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5)年 4 月 1 日,中國有兩位母親分別帶著兩名患有自閉症的 22 歲青年,準備搭乘東方航空 MU5725 航班自雲南大理飛往西安時,卻遭遇航班「拒載」,被迫改搭當日較晚的航班,引起中國社會討論。

據中媒綜合報導,事件當日下午,兩位家長與孩子抵達大理鳳儀機場,並依照以往經驗申請綠色通道。她們出示了自閉症診斷證明,希望獲得地勤協助順利登機。雖順利辦妥登機證與托運,但在等待機組回覆期間,一等就是一個多小時。直至登機前才被告知,東航 MU5725 機組以「影響客艙其他旅客乘機」為由,拒絕 2 名青年登機。

2 名母親對此表示震驚與不解,指出孩子當時情緒穩定,過往也多次順利搭機,未曾有類似遭遇。她們質疑:「我們連安檢都沒通過,機組也未與我們見面,只因為看到診斷證明就拒載,是否過於武斷?」但 2 位母親於次日繼續搭乘東航自西安飛杭州的航班,並未申請綠色通道,最終順利登機。

事件曝光後,東航一名自稱服務質量督察的人員主動與家長聯繫,表達歉意並承諾公司將展開內部調查。不過,截至目前,對於家長要求「說明被拒載具體原因」的訴求,東航尚未回應。

《騰訊新聞》指出,中國目前有超過 1,300 萬自閉症患者,並以每年約 20 萬新增病例持續成長。在中國,孤獨症屬於《殘疾人權利公約》涵蓋的殘障類型之一,近年來,中國隨著《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等法律出台,無障礙出行權益已被逐步納入制度保障範疇。

民航方面,中國政府早於 2015 年即發布《殘疾人航空運輸管理辦法》,明文規定除非另有規定,承運人不得僅因殘疾人外觀或非自願舉止影響他人為由,拒絕具備乘機條件的旅客登機。然而實務上仍存在評估標準模糊、工作人員認知不足等問題。

專家指出,許多拒載事件往往基於主觀臆測,而非實際行為風險。有心智障礙者家長表示,其孩子雖可能有些刻板動作,如自言自語、敲打自己,但多數情況下並不構成安全威脅,卻仍被不當視為「風險人物」,顯示對該群體的理解不足。

北京曉更助殘基金會理事長李紅表示,無障礙服務雖整體提升,但社會對心智障礙者需求的認識仍有待加強。她呼籲航空業應加強對前線人員的培訓,提升辨識與服務能力,並制定明確細緻的評估標準,避免因刻板印象導致不當拒載。

中國民航局近年便曾就《特殊需求旅客航空運輸服務管理規定》公開徵求意見,明確提出「除非旅客身體狀況可能影響航空安全或自身健康外,不得拒載」。但截至目前,該規定尚未正式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