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新一輪關稅的強力壓制下,中國 A 股市場蘋果 APPLE 供應鏈企業(果鏈)全面遭遇重挫。週一(4月7日),果鏈相關概念股集體跌停,曾被市場寄予厚望的「果鏈三巨頭」——立訊精密、歌爾股份與藍思科技更是連續兩個交易日跌停,市場信心遭遇空前打擊。

根據《時代財經》報導,昨(7)日,立訊精密下跌 9.99%、藍思科技暴跌v20.02%、歌爾股份重挫 10%。其他果鏈概念股也難逃「跌停潮」,如東尼電子、共達電聲、恆銘達、東山精密、國光電器、長盈精密等均逼近或觸及跌停線。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 4 月 3 日——即美國總統川普宣布新一輪對等關稅的首個交易日,這批果鏈企業已出現劇烈震盪,立訊與歌爾雙雙跌停,藍思科技跌近 11%。據《格隆匯》測算,當天 A 股果鏈企業市值蒸發逾千億元人民幣,這場「貿易風暴」甚至被形容為遠超 2018 年貿易戰的衝擊。

分析指出,此輪危機的核心在於對等關稅與微薄利潤率的直接碰撞。《格隆匯》報導稱,多數果鏈企業的淨利率僅維持在個位數,一旦面對高達 34% 的美方關稅,其本已脆弱的盈利能力將不堪一擊。

有投資者致電歌爾股份,公司工作人員回應指出:「供應鏈根本承擔不起三四成的關稅,客戶若不吸收,最終只能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若成本轉嫁至終端,不僅會影響銷量,更將壓縮蘋果本身的盈利空間,形成整條產業鏈的負向循環。

根據《摩根士丹利》最新預估,對華加徵關稅將導致蘋果公司每年增加約 85 億美元(約 2803.9 兆新台幣)的成本。若將稅負全部轉嫁至消費者,iPhone 16 Pro Max售價可能從現行的1599美元飆升至 2300美元(約 7 萬 5888 新台幣),將嚴重抑制美國市場需求。

《彭博社》資深蘋果觀察員馬克‧古爾曼(Mark Gurman)則表示,蘋果或將同時採取四項應對策略:自行承擔部分成本、要求供應商降價、部分轉嫁給消費者,並重新調整全球供應鏈佈局。

儘管過去幾年,蘋果供應商已陸續將部分產能外移至東南亞以分散風險,但中信建投指出,在本輪高壓執行的關稅政策下,此舉難以徹底化解衝擊。供應鏈上游企業普遍依賴蘋果訂單,高關稅不僅吞噬利潤,更讓「轉單」、「產能過剩」、「成本倒灌」等風險同步升溫。

果鏈相關概念股集體跌停,曾被市場寄予厚望的「果鏈三巨頭」——立訊精密、歌爾股份與藍思科技連續兩個交易日跌停。   圖:翻攝自蘋果官網(品牌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