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台灣盟友基金法案」授權提撥1.2億美元(約新台幣39.7億元)基金,協助台灣鞏固對外關係,但於上屆國會時未能出眾議院委員會。如今法案於這屆國會捲土重來,共同提案人的陣容也從眾議員擴大含參議員,成為跨黨派及院會的法案。

美國聯邦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House Select Committee on China,下稱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民主黨首席議員克利什納穆希(Raja Krishnamoorthi)1日提出「台灣盟友基金法案」(Taiwan Allies Fund Act)。

這項法案授權提撥一筆3年期共1.2億美元的基金,供行政部門援助台灣遭受中共施壓的邦交國及非官方夥伴。

根據法案,能申請基金的國家需符合數項資格,包括與台灣維持正式外交關係,或明顯強化與台灣的非正式關係、因與台灣的關係受到中國脅迫,及缺乏經濟或政治能力,且在沒有美國支持的情況下,無法有效因應中國壓力。

法案指出,符合條件的國家於2026年、2027年和2028年財政年度這段期間,每年最多可獲得500萬美元的資助,用以強化公民社會、媒體及非政府組織的能力,以對抗中國影響力與宣傳,這筆錢也可當作中國援助融資的替代選項。

實施細則項下提到,美國國務卿應與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協調,確保與台灣相關方合作,以提高成本效益,避免重複使用經費。國務卿也應向台灣傳達,台灣應向符合資格的國家提供相應的援助。

美國法案必須經眾議院、參議院通過文字一致的版本,再由總統簽署,才走完立法程序。

「台灣盟友基金法案」的眾院版本共同提案人包括在台灣出生的民主黨劉雲平(Ted Lieu)等友台議員。參院的對案則由共和黨匡希恆(John Curtis),及民主黨的范霍倫(Chris Van Hollen)和金安迪(Andy Kim)一同提出。

「我們不能允許其他國家成為中國施壓行動的犧牲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提出跨黨派立法來反擊中國壓制台灣盟友的企圖」,匡希恆說。

他透過聲明表示,這項法案協助各國在面對中共時保持堅定立場,並強化與台灣的關係,同時也符合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的目標,確保在海外所花的任何一毛錢都能讓美國人更安全、有保障及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