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流感、諾羅病毒等傳染病大規模流行,醫院急診與兒科病房更是擠滿病患。針對:「怎麼到處都是流行傳染病?」的疑問。基因醫學專家張家銘指出,這波疫情並非單純傳染病流行,而是「免疫負債」的影響。他指出,免疫負債將使孩童重症增加,影響恐持續數年。

張家銘指出,防疫期間因長期佩戴口罩、勤洗手與社交距離,免疫系統與病原體的接觸減少,導致群體免疫力下降。如今防疫措施鬆綁,病毒再度活躍,許多人發現自己更容易生病,甚至症狀較以往更嚴重。

張家銘表示,這波傳染病影響最劇烈的族群,首推嬰幼兒與學齡兒童。疫情期間,他們幾乎沒有接觸過流感、RSV(呼吸道融合病毒)或腺病毒,免疫系統缺乏相應記憶,當病毒再次活躍時,身體難以迅速應對,結果往往是高燒不退、嚴重咳嗽,甚至引發肺炎與氣喘等併發症。這也導致兒科門診與急診湧入大量患者,醫療資源承受沉重壓力。研究顯示,免疫負債效應會讓過去少見的重症感染在孩童間增多,甚至可能延續數年,影響整體健康狀況。

然而,不僅是孩童,許多成年人也深受這波病毒潮影響,許多人發現自己在短時間內輪流感染不同病毒,剛從流感康復,又感染諾羅病毒,甚至有人覺得這一年來「不是在生病,就是在生病的路上」。張家銘解釋,當免疫系統長期未接觸病原體,免疫記憶會變弱,導致當病毒來襲時,身體的反應較慢,症狀也可能加重。此外,「共感染」的案例增多,即同時感染兩種以上病毒,不僅讓身體恢復更困難,也進一步加劇醫療負擔。

面對這波傳染病高峰,張家銘建議,疫苗接種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流感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可有效降低重症與住院風險。此外,他強調,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對於免疫系統的修復至關重要,應透過健康管理來逐步恢復免疫功能。

他表示,免疫負債雖然不可能短時間內消除,但透過積極的防護與健康管理,仍能降低傳染病的影響。隨著社會逐步適應與病毒共存,如何讓免疫系統恢復正常運作,將成為未來公共健康管理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