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共全國對台工作會議理應會在年後登場,然而,自今年一月初,從國台辦主任宋濤對外發文,與國台辦今年首場例行記者會的說明,顯然中共對台原則及立場仍圍繞在「反獨」、「促統」,包括重申「一中原則」、「九二共識」等底線。
2023年開始,中共便把「大交流」視為兩岸主題,及強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重點工作,同年推出《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福建省作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一改過去「全面性」、「全國性」及「單向性」,對台政策轉為「全域性」、「地方性」及「雙向性」,中共統戰用意更為細緻且具象化。
2026年台灣地方大選 中共強化地方交流
中共推動兩岸大交流,往往有著政治考量,尤其是提出兩岸融合的目的並非是歐盟式的統合,而是為了實踐「祖國完全統一」;換句話說,中共對台工作必須對接「促統」,縱然兩岸融合發展看似政治性不高,但都極有可能成為對台施壓的工具,過去中共就曾以「契作」的採購模式,一旦兩岸矛盾增加時,中方便採取中斷方式加以脅迫。
此外,中共仍講究政治性的前提,無論是「九二共識」,或是「兩岸一家親(人)」,都是依據不同對象來設計,例如國民黨籍的政治人物,就會要求「九二共識」及「反對台獨」,倘若對象是非國民黨籍則以「兩岸一家親」作為通關密語,形成兩岸大交流的政治訴求。
台灣將在2026年舉行「九合一地方選舉」,「兩岸城市交流」及「政黨交流」會是今年對台工作的核心任務。中共將兩岸城市交流定位為「地方層級事務」,表面上看似對等關係;然而,兩岸政治體制差異,中共以黨領政的專制統治,地方須服膺於中央的政治要求,台灣中央地方權限不同,地方政府擁有自主性及民選基礎。
換句話說,中共推動的兩岸城市交流,有著「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地方包圍中央」的用意,利用台灣民主政治生態,進而「分化」台灣社會;而且台灣地方政治又牽涉地方宗教組織、農漁會系統、地方企業團體,中共藉由「養套殺」的伎倆進一步滲透地方勢力。
中共推大交流慣用伎倆:經貿、青年、文化
事實上,兩岸城市交流對中國對台統戰的樣板,對中共來說,金門、馬祖因為地緣因素,要推動「融和」較為容易,其他縣市因為離中國各地較遠,難以在短時間奏效,因此更講究「引入」的統戰效果,中共也可藉此進行大內宣。中共對台策略可分兩大主軸,其一是「金馬地區的融合發展」,從福建省作為依託,兩岸融合議題在「金門與廈門」、「馬祖與福州」試驗,目前中方建立的融合指標,包括經貿融合、社會融合及情感融合,未來極有可能建構政治融合,連結去年王滬寧提及的「完全統一」戰略主動,以及拼湊習近平說的「民主協商」內容。
另一是「台灣其他地方縣市的對接」,過去已經推動的兩岸地方交流平台,及曾簽署城市合作的方案,是中共拉攏台灣地方縣市的渠道,地方官員互訪、企業團體合作,進一步讓台灣縣市的國際化轉為兩岸化,當然也成了社會、經濟、產業的依賴關係。
問題是,中共對於城市交流的重視,會有不同的運作思維,對於「其他縣市的對接」則是強調「統戰意義」,慣用手法包括:經濟合作與優惠政策、地方合作機制、青年創業及就業、產官學互訪、文化及節慶交流等,以統戰伎倆來拉攏台灣城市及地方產業,例如吸引台灣農產品進入中國,提供稅收減免、補助等措施,以及推出各種示範合作區,強調公共服務共通化,達到融合擴大的效果。
當然,中共進行兩岸城市交流會有針對性的統戰目標,其中「台灣青年族群」是中共推動兩岸大交流的重點對象,例如提供實習機會、就業補助、創業獎勵等方式來吸引台灣青年族群前往中國,上海、廈門等地便有提供台灣青年優惠住房及創業補助,「引入」吸引台灣青年赴中國發展。
此外,中共也擅於以經濟、文化為主題的交流模式,營造出雙方互動氛圍,用以強化兩岸地方民間連結的程度,容易推動且不易產生政治顧慮,由中共片面詮釋跟主導交流成效,尤其藉此粉飾兩岸地方互動的現象,以及產生台灣社會分化、矛盾問題,在2026年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前,中共對台花招勢必愈來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