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論》反戰無法止戰

    新聞 專論》反戰無法止戰

    2025.03.27 | 17:49

    七十五名學者聯名發表《捍衛台灣民主法治與和平安全的聲明》,誤解了現代戰爭的意義,並且漠視當前戰爭的狀態是台灣處於被動,台灣被迫必須面對戰爭,而非挑起戰爭。這是其一在台灣被迫面對戰爭的前提下,維持和平不是靠口號來嚇阻,而是依靠實力阻擋對方的侵犯。「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言論自由是普世價值,是中
  • 小說》致父親的亡魂 —摘錄自 「 阿拔泉之霧 」

    新聞 小說》致父親的亡魂 —摘錄自 「 阿拔泉之霧 」

    2025.03.24 | 10:17

    我的父親在我十歲時去世。父親的亡魂,傳說,不會回來了。只會在頭七的時候出現,但是我在頭七的時候並未看到他。也許他過於疲倦。祖父留下十五甲的土地,分給五個兄弟,弟弟們希望將土地出售,因為他們有的在國營企業工作,有的自己開貿易公司,這些土地只能賣掉,爸爸不 肯,認為變賣祖產使家門蒙塵、祖上無光,堅持自己
  • 小說》橫渡牛稠溪

    新聞 小說》橫渡牛稠溪

    2025.03.17 | 09:45

    我的母親住在阿里山腳下的一個村落,靠近樟腦寮,大舅租用了一塊林班地,就在流籠附近。母親那時候約十六歲,每天去那塊地耕作,翻土,種植番薯、芋頭等食物。一個鄒族青年經常路過,他長相非常俊俏,會說日語,不知是何緣故,他都會跑來跟這位十六歲的少女搭訕。你在種甚麼?番薯。你自己一個人不會害怕嗎?不會。你的兄弟
  • 專論》結束俄烏戰爭符合台灣的戰略利益

    新聞 專論》結束俄烏戰爭符合台灣的戰略利益

    2025.03.04 | 09:40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應邀到白宮與川普總統對談俄烏戰爭如何收場,席間美國副總統范思批判澤倫斯基,引發澤倫斯基情緒性反應,導致談判陷入僵局。從結果來看,這是川普總統陣營設下的一個陷阱,意圖使澤倫斯基陷入談判上的不利地位。根據我的觀察,白宮此次公開進行協商的潛台詞應該是「預設談判破裂」 。預設劇本:讓副手狙
  • 專論》台日共同合作爭取阿里山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聞 專論》台日共同合作爭取阿里山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2025.02.11 | 14:15

    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在陳水扁總統任內推動台灣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以文化的方式來爭取台灣透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從十八處地點一直篩選到目前只剩阿里山為唯一可行的方案。位於阿里山腳下的竹崎高中以在地的高校成立阿里山青年大使協會社團,協助政府推動爭取阿里山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十年來從未中輟努力,
  • 專論》巴達維亞今昔  - 摘錄自「北京的秋天」

    新聞 專論》巴達維亞今昔 - 摘錄自「北京的秋天」

    2024.07.22 | 13:53

    印尼首都雅加達,也就是巴達維亞城。荷蘭人統治島嶼的時候,也統治著巴達維亞城以及印度尼西亞群島。到達的第一天,跟往日一樣,忙著搭飛機,出關,搭計程車到下榻的酒店。等到辦理入住完畢後,已經是吃晚餐的時間了。我走到酒店附近的街道,看到一家印度人開設的印度咖哩店,忍不住進入品嘗原汁原味的印度咖哩。餐廳的陳設
  • 專論》散步直到街燈都亮了- 摘錄自「北京的秋天」

    新聞 專論》散步直到街燈都亮了- 摘錄自「北京的秋天」

    2024.07.09 | 11:38

    馬爾地夫是由許多小島所構成,散佈的範圍很廣。如果我迷途在海上,自己也不會覺得太驚訝,因為散落在各處的島嶼,令人迷失方向。有些島嶼排列的形狀像是一個珍珠耳環,一串珍珠中間圍繞著一個美人的脖子。有些島嶼的分布像是兩個名人賽的棋士,刻意擺放的位置,採取距離,但又互不隸屬,看似遠離,其實互相奧援,玄妙之處,
  • 專論》蔚藍色的天空與白色尖塔 -摘錄自「北京的秋天」

    新聞 專論》蔚藍色的天空與白色尖塔 -摘錄自「北京的秋天」

    2024.07.01 | 11:49

    我時常夢見我登上阿聯酋著名的摩天大樓頂樓,俯瞰整個阿拉伯半島的風光,其實就是一片荒蕪的沙漠上面,點點綠洲看起來是如此珍貴,卻又如此渺小。我其實就是荒漠裡面的點點綠洲,儘管綠意盎然,儘管充滿生機,可是,在一片荒漠裡面,看起來更像是一種假象,一個海市蜃樓,一種渺小的希望。我站在阿里法高塔上,四方只有無邊
  • 專論》在仰光的雨夜中-摘錄自「北京的秋天」

    新聞 專論》在仰光的雨夜中-摘錄自「北京的秋天」

    2024.06.25 | 10:44

    舍利塔但是我的行程一點都不像觀光客,因為我很少出門,或許是外面的雨真的太大了,因為我從電視上看到到處氾濫成災,每天如同島嶼夏季的午後雷陣雨,不斷地下著,只有雨停的時候,我會稍微出門走走,逛逛附近的佛寺,這些佛寺看起來金碧輝煌,但是,由於是小乘佛教,加上過去的君主體制,這些耗資龐大、建築宏偉且金碧輝煌
  • 專論》散步在塞拉耶佛的街頭-摘錄自「北京的秋天」

    新聞 專論》散步在塞拉耶佛的街頭-摘錄自「北京的秋天」

    2024.06.21 | 10:45

    走在塞拉耶佛的街頭,立即對於這個城市充滿衝突,且又在衝突中具有和諧的氛圍而驚訝不已,就像耶路撒冷一樣。我住宿在離拉丁橋不遠的國王飯店(Hotel President),走路沒多久就可以到達一家土耳其餐廳 Konyalı Ahmet Usta。我後來之所以常常選擇那家餐廳,是因為那家餐廳的老板娘特別友
  • 專論》第三次鄉土文學運動 — 對於白色恐怖經驗的反思

    新聞 專論》第三次鄉土文學運動 — 對於白色恐怖經驗的反思

    2024.06.20 | 09:43

    前不久,從台教會會長陳俐甫教授的臉書messenger傳來一張照片,那是調查局的檔案資料,收編在國史館關於「獨台會案」的資料彙編裡面。內容記載廖偉程參加「獨台會」是經由現任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及我介紹加入。這是無稽之談。廖偉程參加獨台會是經由陳正然引介的,而陳正然是廖偉程的表哥,根本不需要我介紹。我的
  • 專論》野百合也有春天 

    新聞 專論》野百合也有春天 

    2024.03.07 | 16:01

    1991年發生在三月的野百合學運紀念日又快到了。影史上第一部關於野百合學運的電影是「男朋友、女朋友」,透過這部電影的回顧與賞析,讓我們回顧一下野百合學運裡面,除了政治改革的訴求之外,關於人的自由這個課題如何蘊藏更豐富的主題與內容值得探索。政治自由與情慾自主不可分割情慾自主與政治自主向來都是一體兩面,
  • 專論》李維史陀式的人類學回望——論自我超越的台灣民族論

    新聞 專論》李維史陀式的人類學回望——論自我超越的台灣民族論

    2024.02.28 | 11:57

    我始終不能明白,為何我會在撰寫政治學博士論文的最後關頭,讀完了整本「憂鬱的熱帶」,是因為我很憂鬱嗎?如今我終於明瞭,這是一次李維史陀式的人類學回望,透過碩士論文,博士論文,以及投入台灣文學的書寫與研究,試圖建構一種自我超越的台灣民族論。我的碩士論文題目是「近代台灣國家建構過程中的政權與社會形構」,試
  • 專論》「愛愛內含光」—來自原生家庭的崩壞與再生

    新聞 專論》「愛愛內含光」—來自原生家庭的崩壞與再生

    2024.02.21 | 10:10

    ▌來自原生家庭的崩壞是原罪嗎?最近 Netflix 有一齣很夯的影集「愛愛內含光」因為話題勁爆、鏡頭火熱引人議論,但是我看完的第一個感想卻是「原生家庭是一切感情虐心的障礙嗎?」故事裡面的所有關係的敘事幾乎都以性為核心來展開,而每段關係裡面所具備的扭曲、壓抑、不滿,幾乎都跟原生家庭有關,原生家庭具有某
  • 專論》個人主義敘事的反抗與超越——談七等生「我愛黑眼珠」 

    新聞 專論》個人主義敘事的反抗與超越——談七等生「我愛黑眼珠」 

    2024.02.15 | 11:15

    ▌以個人對抗集體主義七等生的「我愛黑眼珠」發表於 1967 年,蔣中正總統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為了對抗共產黨統治下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於是發起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這種國家機器由上而下的文化動員,不僅僅是一種高度政治力的展現,對於民間社會的壓抑,同時企圖灌輸一套僵化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以便遂行有效社會
  • 專論》從張文環文學創作的語言斷層談語言的轉型正義

    新聞 專論》從張文環文學創作的語言斷層談語言的轉型正義

    2024.01.02 | 14:57

    張文環(1909-1978)出生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受到完整的國民語言教育,進而成為張文環爭取話語權的文化資本,並且奪得皇民奉公會的台灣文化賞。甚至引發日本籍作家西川滿等人對於其作品的批判,引發所謂糞寫實主義的論爭。雖然張文環仍然是在殖民體制裡面設法爭取話語權,但是由於國語(日語)教育的普及,加上張
  • 專論》誰的鄉土?誰的國? —評阿里夫.德里克「殖民之後?台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

    新聞 專論》誰的鄉土?誰的國? —評阿里夫.德里克「殖民之後?台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

    2023.12.26 | 10:21

    如何避免在進行民族建構時,意圖將居民國民化過程所造成的殖民化現象,最重要的是要賦予每一個居民權利,不只是基本人權,而是做為國民所應該有的所有權利,換言之,落實國民主權原則。香港在一九九七之後,為何主權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後,「去殖民化」變成一個「再殖民化」的過程,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不是一個主權在民的
  • 專論》國家人權館不能淪為政治鬥爭工具  請拋棄陳腐的威權史觀吧

    新聞 專論》國家人權館不能淪為政治鬥爭工具 請拋棄陳腐的威權史觀吧

    2023.12.19 | 15:10

    徐宗懋先生刊登於中國時報時論廣場「人權館是台灣版潛伏」一文,顯示其長期以來關心共諜問題,據此指責國家人權館只關心「真共諜」的人權,不關心「假共諜」的人權。並批評蔡政府在就職典禮使用黃榮燦的版畫「恐怖的檢查」,是將「真共諜」神聖化,不僅「荒天下之唐」,而且「極端的無恥」。國家人權館的職責是關心人權議題
  • 專論》文學的海峽中線其實是另一條兩岸的文化戰線

    新聞 專論》文學的海峽中線其實是另一條兩岸的文化戰線

    2023.12.18 | 12:10

    最近梅家玲教授出版了「文學的海峽中線」一書,模糊化了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的界線,並以海峽中線為比喻,指出文學海峽中線的模糊性,認為文學的海峽中線是變動不居的。我們從日本殖民時期台灣的白話文運動開始談起,此一白話文運動曾被中原史觀解釋為五四運動的遺緒。這恰恰好就是一種歷史解釋邏輯的繆誤,並且證實了台灣與
  • 專論》儒家思想與專制政治

    新聞 專論》儒家思想與專制政治

    2023.12.11 | 09:40

    美國透過獨立革命脫離大英帝國的統治,美國人會不會從此不講英文?不會。講英文完全無損於美國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美國的教育體制會不會要求所有美國人民必須學習莎士比亞的戲劇,不會!沒聽過有這種要求。雖然英國文學仍然是美國文學做為英語系國家的重要傳統,但是沒有必要強迫每個美國公民閱讀莎翁名劇,那是文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