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大陸多地爆發的隨機傷人事件,無論是城市的繁華街道還是普通的公交車、商場,無差別的暴力行為讓人震驚。這些事件往往突如其來,施暴者沒有特定目標,受害者常常毫無預兆。這樣的暴力行為,顯示出社會情緒的惡化,也暴露了當前社會管理和公共安全的漏洞,隨著這類案件的增多,民眾的安全感和對政府治安能力的信任正在逐步下降。
近年來,中共政府持續加大對社會治安的監控力度,然而,儘管技術手段不斷升級,隨機暴力事件依然頻發,顯示出政府對民眾的情感疏導與社會矛盾的處理根本不足,而習提出的「穩定優先」政策,過度依賴控制和監視,忽視對社會問題的解決,使得這些暴力事件反而成為社會矛盾的外顯。
經濟增長放緩與民生困境:社會壓力的加劇
中國大陸在習近平執政期間,面臨著嚴峻的經濟增長放緩問題,尤其在2024年,房地產市場的低迷與製造業的外流,使得大量民眾的生活困境加劇。收入增長停滯,物價上漲,民眾尤其是低收入群體感受到巨大的生活壓力。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陷入焦慮與絕望中,部分人選擇極端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其次,習提出的「共同富裕」目標,儘管表面上看起來有益於縮小貧富差距,但實際上,這一政策的推進過程中,社會的不公平依然顯著,高房價、貧富差距和有限的社會保障制度,依然讓大量低收入群體無法脫離困境。這樣的經濟困境加劇了民眾的焦慮情緒,隨著心理壓力的加大,部分人群的暴力行為日益增多。
城市化進程與社會疏離:心理孤立的滋生
中國大陸的城市化進程雖進一步加速,農村人口的大量進城,但也加劇了社會結構的變化,雖然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好的生活條件,但大規模的城市化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疏離感,來自農村的打工者面對陌生的城市環境,難以融入當地的社會文化與生活節奏。這樣的孤立感使得他們在面對生活壓力時,缺乏有效的社會支持,心理問題容易積壓。
加之中共僅強調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卻忽略城市化過程中的社會融合與民生改善,導致對城市中低收入群體和農民工的關注不足,使這些邊緣化群體的孤獨感和無助感,最終轉化為極端的行為,成為隨機傷人事件的根源之一。
結語:政策錯誤恐使社會邁入動盪
習近平的治國理念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力推動強化國家監控與社會管理,然而,這樣的政策過於依賴強制措施與高科技監控,忽略了對民眾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的關注,隨著社會矛盾和民生問題的積壓,這些極端行為並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暴露其社會治理體系的空洞。
此外,在習的統治下,社會治理過度集中於權力控制,而對民生層面的改革則進展緩慢,治安雖然有所改善,但對於隨機傷人等突發性事件的預防卻乏力。加上政府缺乏對底層民眾心理健康的關注,導致大量處於困境中的人群缺乏情感疏導和社會支持,最終導致暴力行為的爆發,這一錯誤的政策取向,使得社會矛盾和情感問題逐步惡化,最終影響社會穩定,故中共當局若始終不放棄當前治理方式,只會一昧的高壓粉飾太平,恐怕隨機傷人的現象,只是社會邁入動盪的前奏曲。
Vincent國防事務研究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