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銅錢歷史悠久,作為主要貨幣之一,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銅錢,其計量單位包括「文」和「貫」。一文等於一枚銅錢,而「貫」最初指的是用於穿過銅錢孔洞的木棍或竹棍,其截面呈正方形。既符合「天圓地方」的理念,又有助於加工。銅錢的價值受到銅錢和銀子的比價影響,且由於私鑄等非法活動的存在,銅錢的質地和價值差異甚大。

就讓房屋貸款知識家來分享給大家,一起探討古代中國銅錢的製作和設計哲學以及銅錢的價值體系在歷史演變中的變化。

 

為什麼銅錢的孔是正方形,揭密中國古代銅錢設計!

中廣泛使用的貨幣形式,但硬幣上有方孔的設計十分獨特, 許多人都會有”為什麼銅錢的孔設計成正方形”的疑問,目前推測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為了讓方孔銅錢符合「天圓地方」的理念;另一方面,工匠們在製作銅錢時,會將成百上千的方孔銅錢用貫穿起來,以便用銼刀去除外部毛刺,這時如果使用圓孔和圓棍,錢幣會隨著銼刀旋轉,不容易加工。加工好的銅錢以1000枚為一個單位被稱為一貫。貫也被稱為串或吊,串是一個象形文字,表示用木棍或繩子串聯多個物體的狀態,而「吊」則可能是用來形容錢串被吊起來的狀況。

 

官鑄 v.s. 私鑄,銅錢陷偷工減料風波!

在明朝初年,一貫銅錢被定義為與一兩銀子等值。然而,由於銅錢和銀子的價值波動,造成了明顯的不一致。在清代,一貫銀子通常價值高於一兩白銀,尤其在康熙和乾隆年間,京城的一兩銀子僅能換取八九百文銅錢,而在一些省份如雲南,甚至可能超過1000文。

這種價值差異主要源於銅錢的質地不統一,私鑄的銅錢品質很差,含有較多雜質,一旦進入市場,民眾都數都不願意使用,因此價值大幅下降。但即便是官鑄的錢幣,也存在偷工減料的情況。在康熙初期,官鑄的銅錢每枚重一錢四分,而後來因省材而鑄造了重七分的輕錢,其價值只能換取較少的銀子,一吊大錢可以換取一兩多銀子,而一吊輕錢只能換取7錢銀子,差距更為明顯。

 

銅錢品質參差不齊,私鑄風氣如何影響貨幣品質?

除了各種的官鑄和私鑄的銅錢,市面上還流通著大量的舊錢,即之前朝代鑄造的銅幣,不是本朝的,如唐代、宋代、明代等。歷代的銅錢品類更為複雜,明代中晚期私鑄之風盛行,最低劣的私鑄甚至需要五六千文才能換得一兩銀子。總之,在清代市面上流通的銅錢並不都是本朝官錢,而是古今兼容、優劣混雜。

到了清末,受到西方貨幣制度的影響,清朝政府改鑄無孔的銅元。一個銅元可以換十文方孔銅錢,吊這個計量單位也就發生了變化。例如,在北京,民間把十個銅元算作一吊,折合為100個銅錢。此時的一吊僅僅相當於原來的1/10。另外還有一種大銅元,民間叫做一大枚,一枚頂兩個小銅元,可以換20文方孔銅錢,五個大枚就是一吊,反映了時代變遷下社會與貨幣價值的變化。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