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Netflix上,台灣影集《模仿犯》連日以來蟬聯當日台灣TOP 10 的冠軍寶座,影集由一個裝著斷手的紅色禮盒切入主題,講述1990年代發生在松延市的連續殺人命案,而被害著大多是住在出入人口較為複雜,並且會定期到一間名為「KINK」的酒吧的單身女子。除了有檢察官與兇手之間一連串精彩的貓抓老鼠畫面、兇手各種利用媒體亂象操作人心等等之外,更吸引我注意的是「檢討女性」的風氣。
記得影集中有一幕是,新聞台有個直播節目請到了被害者的外公接受訪問,本意是呼籲大眾幫忙,尋找孫女,然而在民眾call in的環節,接到的電話居然都是反過來指責孫女,覺得本性乖巧的女生怎麼會出入夜店、穿的很少等於勾引男人,甚至說到被害者有這樣的遭遇是活該,而主播為了迎合觀眾,向外公提出了被害者是否可能因為其在童年時父親外遇而拋家棄女的遭遇,而影響其對男人看法,發言內容除了對於尋找被害人沒有任何幫助外,可以明顯感受到,矛頭完全是反過來,攻擊著被害人。
而這樣不合常理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不難看到,而會什麼會這樣子呢?可能也跟一些文化、一些刻板印象有關。從小家裡奶奶不斷跟我灌輸女生就要會做菜、負責家裡的家事等等觀念,「女人應該遵守的三從四德」、「男尊女卑」的既定印象,似乎已經深深的烙印在華人的腦袋裡,在看似已經思想先進、提倡男女平權的21世紀,有些歧視女性的言論仍然可以非常滑溜地脫口而出,甚至在媒體播報或是各種廣告中,也總是能夠發現一些貶低女性的明示暗示。
現今人們總是搖旗吶喊著「兩性平等」的名號,然而真正能夠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呢?或許相較過去更封建的時代,女性的待遇已經好了不少,然而在我看來進步空間還是很大,為何歧視女性的言論可以自然而然地說出來?因為他們還是打從心裡的瞧不起女性。又為何媒體或廣告會有意無意的的貶低女性呢?除了製作人可能本身歧視女性,更重要的原因是,觀眾願意買單。
這樣的風氣、文化已經流傳千古,一時要將這樣的深根柢固觀念連根拔起肯定是非常困難,我們能做的就是督促好自己,提醒身邊的人,而擁有眾多閱聽人的媒體業者更應堅守底線,注意措詞,而不是為了討好觀眾,而一昧地消費女性。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