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只要能夠上網,任何地點都能成為學習空間。我於今年度參與的「教育部數位學伴計畫」,就是一個讓大專校院學生運用資訊工具陪伴偏遠地區學童的計畫。偏遠地區的學童相較都市學童更為純樸。學伴多以陪伴為主、教學為輔,讓城鄉之間的距離僅剩一屏之隔,協助擴展偏遠地區學童的視野、增加學習動機與尋找興趣,促進城鄉學習機會均等,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
初次見面的那天,我懷著忐忑的心情上線,兩個毫無相關的生命個體,就這樣拜科技所賜相遇。從不熟悉,到觀察了解,接著認識了電腦螢幕裡的陌生人。儘管每次見面都只能透過冰冷的螢幕看到彼此,一周兩次,一次一個半小時的陪伴對方,隨著長久的相處,畫面似乎也有了些許的溫度。只是一方面覺得他的熱情如火,令我歡喜;另一方面,又擔憂城市的殘酷是否會將其火焰澆熄。學習無不如此,學得越多、越廣,遭遇的人事物不停增加、變化。他如同一張白衣裳,任我沾染色彩。我不禁反思,我的陪伴教學是否有利於他。科技進入偏遠校園,其優勢雖然明顯,但我們會不會無意間破壞他們的文化?其本身文化是否已然健全應該是最重要的課題。換句話說,雖然我們讓學童們看得更多,但他們的文化會不會被我們的陪伴所抑制,反而不利深耕。
科技使生活更加便利,而安排數位學伴確實讓學童從中找到未來方向,但如何在孩童的未來跟飲水思源間保持平衡,應同為重要課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