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灣文資政策發展
在經歷60年代經濟起飛,台灣社會由農村社會轉向都市化後,土地受嚴重破壞、大量開發也建立雜亂無章、冷冰冰式的建築景觀。時間到了70年代外交上挫敗,能源危機民眾開始思索永續化和本土性議題。70-80年代之間有鄉土文學論戰催促著民主化之本土意識和主體性。而1972年文資法也正式設立掀開文資保存之序幕,在此之前國民政府由於內外政經上的危機沒有太多關注人文溫度的部分。台灣在日治時期的「殖民式」文資保存,再經國民政府「再殖民式」的文資保存,文化資產僅是政治目的下的筆桿,並無太大的主體溫存。
80年代正經解嚴的年代而在解嚴之邊際,對於文資以冷處理的「凍結式」保存。90年代後正式解嚴,社會百花齊放朝向多元發展,各式各樣的社會運動、不同支持意見在台灣展開,經濟結構也轉向附加價值高的高科技產業,等於台灣扁舟已過萬重山,有開起了下一個摸索學習的階段。由於人際在都市化後的疏離於1994年文建會主委申學庸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文資開始為人際之社會性服務。1992年文建會頒布《文化藝術設置獎助條例》提出公共建築必須撥出百分之一經費為公共藝術設置服務。在經歷一段時間摸索於1998年頒布《公共藝術設置辦法》再經10年餘2008年再次修法,公共藝術逐漸在台灣找出實用面和制度面之明確性的方法論。
二、台灣裝置藝術之展望
自從台南市長黃偉哲上任後積極推動文化藝術的城市觀光和行銷,而要從文化行政到「文化治理」的路上還缺乏甚麼呢?黃市長理想中的文化立市(文化古都)與台南市民心中的理想城市也需還是有落差!不然也不會也諸多反對者,但黃市長的文化努力也贏來不少支持!對於市長理想城市和市民理想城市的落差該如何填補、這座溝通的橋樑之語彙語法該如何書寫?就考驗當局者文化詮釋力和政策實踐能力了,其中又如何落實「文化公民權」以至於使民眾心中的台南市,不只是台南市長心中的台南市更是每個人心中的台南市,也許公眾能參與討論便是解藥。
如何做出一件裝置藝術能符合市民需求、完整化市民生命經驗之文化詮釋藝術品,這些都依至平時「田野調查」之落實、民眾文化的深入了解。文化脈絡的分析和歸納統書都不是一朝一夕工作。也許不同於歐洲人,中華民族對於「學術」的系統不擅長,以至於僅能跟隨西方建置之思想和方法論的腳步再前進,而無法對於人類史趨勢獨領風騷。台灣的經濟取向、國際依附論述和文化國族認同論述,也許因為重視多元民主自由下難以統整,且對於政策實踐之方法論等學術理論也過於疏離鬆散,而文化認同主體意識始終是國家前進根本,經濟實力和國際情勢變化不允許台灣再繼續裹足不前了。文化行政到文化治理的路途中最核心的「願景」應該定義出來。且落實文化公民權之參與性。這些無非是平時學術基礎的實踐、要深入文化現象需要時間去書寫論述和解釋,過程中找到「前瞻性願景」的假設。
應用方面應統整市府官方頁面「明確化」市民尋求服務之方便性,並設置「專屬平台」不論是美食地圖、文藝快訊、廟宇地圖…。並在其中建立「網紅評論專區」,在這中央極權時代瓦解之下人人皆是媒體人,擁有文化「話語權」者的公信力遠大於政府上對下的行銷!學術方面應產學合作和大專院校合作做好平時學術基礎,對於「田野調查」之落實和在地化的深耕洞悉力,以至於提出好的文化政策和藝術計畫。最後是如同國家文化記憶庫等加值系統,產生由下而上的文化建檔和加值,為文化媒材元素的豐富性加以努力。將點和點的文資串連成線性,最後成為市區的面性,而終成為國家隊的體積性。從文化行政到文化治理的路途中,我們需要整理文化脈絡和文資,以線性有計畫的行銷力、有願景的執行,建立文化古都的面性。願台灣文化可以成為世界體能豐富的一位球員,畢竟400年的台灣史就是近代世界史的縮影,國家隊的形成應該從學術基礎做起。
三、台灣文化政策如何形塑和產出的觀察
身為藝文愛好者,人文學院研究所畢業生,立志進入公家單位服務國家文化的筆者。根據自身觀察提出以下幾點可以執行之文化政策面向:
(一) 建立地方藝文誌、期刊、多媒體發表平台
中國最早詩文總籍《詩經》即是中華民族祖宗智慧,中華民族藝術與政治密不可分,正是儒家禮樂教化。先賢很有智慧藉由採集民間詩文以做施政參考。生在經濟鼎盛之年,台灣音樂和創作最高峰的年代,每年都有時代性的音樂台灣許多知名歌手出身的年代,大家都有朗朗上口的一首歌,而中華民族之文學一直與音樂是合身的。然而產業西進,甚至中國文藝產業興起後許多歌手和創作者都西進中國,屬於民族的創作越來越少,共同記憶歸屬消失。少了尼采所說的「生命意志」,一個失去信仰(神話)的民族是缺乏生命活力的。透過地方文學尤其台灣像是台南出色的「小鎮性」介於城市和鄉村之間,別具機能性和互關性,古都文化許多建立在鄉村和城市之間的小鎮,若能將城市、小鎮、鄉村座結合互補、各自行執自身文化,藉由文資保存再利用之探討,結合地方藝文書寫創作,建立地方文化深耕復興,建立地方文化並不難。這些建立在日常的關照和書寫所建立的文化詮釋,加上多媒體平台的發表這中華民族的音樂性可以在地化的延續。
(二) 地方產業共同參與之地方創生
筆者出社會後留在台南待過南科國際科技業、傳統產業等工廠等大中小產業,也曾參與品牌設計、商品文創化、產業品牌經營。許多老闆都有需要民眾親身體驗其產業製產、公司沿革和企業文化之需。而苦於沒有產業觀光體驗活動舉辦經驗和苦於不知道要以和為品牌形象創造文創商品,才能與民眾建立共同「企業意象」連結。若是政府能帶頭結合藝術家發想、創造品牌訴求和商品形象化,並引導其舉辦「地方性活動」之體驗觀光,走向第五級產業之產業升級並不難,得到民眾信任和在地化支持之地方產業也得以紮根合走想國際。產業可以協辦藝術季和參與地方公共藝術建設,在其中建立「品牌符號」上品形象化,並結合文創周邊商品,甚至「社會實踐」讓民眾建立產業社會企業化的公信力。也可以促成產業鏈之產業結合。其中爭取企業贊助政府或捐款入「國家文藝基金會」、地方文資保存基金會、文創發展基金會等。
(三) 建立公開透明的文化政策提案和回饋機制
地方政府可以公開接受文化活動、公共藝術建設提案、地方創生、文資保存再利用,鼓勵藝術家、藝術團體、文史工作室等公開提案之參與研討會和管道。並定期舉辦地方藝文論壇。每年固定有甚麼藝文活動給予地方藝術工作者發揮和提案。並建立公民參與式的回饋評分機制且給予獎勵,以落實文化公民權,並適時引導民眾捐款、贊助。並頒發獎章、獎狀、榮譽身分給予表現卓越者獎勵。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