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王萱雅自行繪圖)

由台灣大學、台灣科技大學、台灣師範大學組成的台大系統三校,早於一年前調整學期週數,改為「16週實體上課+2週彈性教學」,以銜接未來111學年實施16週數。各校也紛紛跟進,漸進方式調整,學生是否真受益呢?

學期縮短為「16週」的考量?

(一)學習時數長,效果恐不佳

國際各國大學,一學期週數大多落在12-15週之間,而我國長期以來大學的學期規劃,將每學期週數訂為18週,是為全球最長。台師大教務長劉美慧表示,1718週已是學生最疲憊的時候了,在黃金16週結束所有課程,才能有效完成學習,提高競爭力。

另外,不單是高等教育,包含初、中等教育,學生一學期上課總時數統計顯示,也是位居世界排名第一。而學習時數長,真有正相關的反應在學業成績及成就上嗎?

筆者認為,有效的學習,才會與學業成績及成就呈正相關,但更值得深入釐清:有效學習。並非如機器一般執行單向的任務模式,往往因個人化產生差異性,擁有多元的方法策略。但可以肯定的是,越是埋首苦讀,成績、成就並非就表現得好。

(二)拼國際交流,接軌國際學制

近年來,地球村的概念不因新冠疫情的影響而消退,拜科技之賜,人與的人的距離可透過一面電腦螢幕,拉近彼此距離。不退潮反變未來趨勢,國際交流便視為重要的一環。

而有效的國際學制接軌,不但使學生多與業界有連結,企業實習的安排也較能搭上線,實習時間增長,學習上也較為完整,而前往海外交換的學生,也能順利和他校學期連接 。縮短學期週數,對我國學生有一定的效益,亦對來台的國際生有所幫助,促進國際交流。

未來走向Quarter System

美國學季制Quarter System一年共有三個學期,分別是秋季、冬季、春季,一個學期約是10週加上一週期末考。最大特點是促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將精力更有效專注在少數科目上,但反面來看,也有可能造成學習不精的情況出現。

而台大系統三校縮短學期週數的操作,有如美國學季制的學制策略。縮短週數,讓學生能空出寒暑假,利用相對完整的時間充實課外知識,落實跨越學習,打破既有對於放假的定義,讓寒暑假變成「第三學期」,想趕進度畢業的學生也可利用這時間多修課。

受益還是隱憂?

綜觀來看,縮短週數似乎是有利於學生未來發展的,但隱憂的程度來自於學校教師課程如何安排設計,如果硬是把18週的內容塞入16週中,課業相對會比以往重,沒有相對應的考量調整,學習成效必大打折扣。

各校採漸進式跟進策略,樂於新制的情況下,怎麼保障學生權益?宿舍配套措施?教師的課程安排?如何使學生放心,成為值得討論的焦點。

但儘管學制不斷更改,學習終究是自己的事。如果能因縮短學制更順利與世界接軌,想必對內對外是雙贏的事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