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大專院校爆出學生考試舞弊現象,其中包括定義中的頂尖大學。筆者自2012年2月開始在大學任教,資歷與許多先進相比雖然尚淺,但於這十年間與學生相處,以及觀察網路平台(如FB和Dcard)上的學生討論,對近期事件有感而發,故書此文供社會先進們指教。特別說明以下並非大樣本的觀察,也請相關專家多多包涵。

    觀察網路平台的考試或選課相關討論,尤其是包含面試的入學考試,學生間的討論瀰漫著成績至上觀點,不少人認同校名、學校地點和成績排名對於未來升學或就業帶來更多的機會。校名和學校地點非本文所討論重點,在此不多加論述,但成績與入學結果的相關性,甚至成績與實際學習成果的相關性,需要統計上的嚴謹驗證。分數膨脹(grade inflation)已為教育界數十年來之現象,成績至上的觀點,在分數膨脹的現代更加深了一些問題。例如為了能夠得到亮眼成績,使得未來的升學或就業有較多機會,在學期間選擇了所謂的"甜課",課程分數給的越高越好,而課程內容是否受到過去修課學生肯定,可能非主要考量。而學生對各課程的教學評鑑,或是各校的開課條件(如最低修課人數),更可能惡化了這樣的現象,甚至導致曾被報導過的選課賣課狀況,例如中時新聞網的報導: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110000338-260106?chdtv。本次的大學生作弊事件,雖難以證明皆為這樣的因素,但也不能排除其可能性的存在。

  筆者身為大學教師,總期待學生能夠多嘗試不同課程,甚至是挑戰有難度的課程。筆者相信多加涉獵以及挑戰難課,這樣的磨練對學生未來有所幫助。然而不可否認,有難度的課程不管給分是否寬鬆,相較於所謂的"甜涼課",大多較無吸引力。依筆者拙見,教育方若欲鼓勵學生勇於挑戰,提高學生學習成果和成績之間的正相關性,可藉由公平制度達到目的,首要便是打破原始分數所產生的問題。現行大部分學校的成績班排名計算,皆以各課程原始成績利用學分數做加權平均。為了得到好的排名,選擇給分寬鬆的課程便是一種修課策略,必須想方設法提高各課程的原始分數。但此計算方式所得的排名,須建立於不同課程之間的分數等值之假設,此條件相當難以成立。例如不同老師的評分習慣,或是不同課程的難度差異,都是使分數等值的假設無法成立的因素。筆者曾就此問題建議目前服務的學校權責單位,應思考公平的成績比較制度。筆者拋磚引玉建議使用標準化分數做加權平均,使各課程成績有公平的比較可能性,進而降低學生一昧追求高分的狀況,遺憾的是並未受到學校重視。然而欣慰的是,已有部分學校發現此問題,並做出類似改變,例如採用分數等級制,或是將原始分數轉換為t分數後,再進行加權平均。

    考試舞弊的原因因人而異,各原因的可能解決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品德教育的加強,或是降低畢業學分數過高所造成的淺碟式學習等。本文僅就在成績至上的氛圍下,不公平的成績制度,可能是造成考試舞弊的原因之一發表淺見。而前述所提到的制度改變,是否能降低為追求高分而作弊的可能,筆者不諱言必須持續觀察。但現行成績比較制度確實有所缺陷,期待教育者能重視此問題,為學生提供更公平的競爭制度。並在較公平的制度下使學生無後顧之憂,幫助培養勇於挑戰困難的態度。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