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風險評估近來引發許多人之討論,從字面而言,風險為可能發生的危險機率,當然為零最好。依據美國環保署的定義[1],健康風險評估是評估人類可能接觸環境中的化學物質,對於現在或將來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性質和概率的過程。我們生活的環境中無可避免都存在有或多或少之化學物質,要評估出來的風險為零,幾乎是不可能的情事。
理想狀態下,健康風險評估需基於非常強大的知識基礎(包含污染的性質和程度、在環境中的傳輸及其命運、人類暴露的規模和頻率及化學物質毒性等),但在現實生活中,大部份所掌握的訊息通常僅限於風險評估計算所需的一部分關鍵數據,亦即風險評估人員在進行風險計算時通常必須進行假設及其判斷,因此,所有風險評估在某種程度上都有其不確定性,對於評估的結果均需對其中的不確定性清楚說明,以減少誤解或誤用。
一般將污染物的毒性被分為致癌性及非致癌性兩大類,根據美國環保署於1989年公佈的「超級基金風險評估指南,第一冊,第A部」(Risk Assessment Guidance for Superfund, Volume I, Part A)中,第八章「風險特徵描述」指出,若考慮多污染物與多暴露途徑的影響,可接受之致癌風險目標為萬分之ㄧ(10⁻⁴)至百萬分之ㄧ(10⁻⁶);另外在非致癌部份,可接受之危害指數為1.0,若危害指數大於1則視為有較高的非致癌風險。
由於風險評估的結果並不代表必然發生,亦即致癌風險百萬分之一並不代表每百萬人就一定會有一人罹癌;在致癌風險較高的區域生活的民眾不一定就一定會罹癌,且風險評估又有不確定性,評估的意義為何?其評估的價值在於讓民眾知道所處的風險,形成對可能危害的科學認知,政府單位可進一步進行環境風險管理,經過評估過程確定存在哪些環境風險,檢視可用的政策手段,確定如何以最適合保護民眾健康和環境的方式管理這些風險。
參考資料:
[1] https://www.epa.gov/risk/human-health-risk-assessment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