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座至今仍是為人討論的議題,「年輕女子身體不適坐博愛座 竟引老人一路指責」、「搭公車坐博愛座 懷孕8月被要求讓位遭嗆:妳是老人?」、「北一女學生搭捷運沒讓座 糕餅店長怒斥:誰家女兒該做雞吧」等新聞層出不窮,在面對諸多年輕人坐上博愛座卻遭譴責的事件之後,多數人進而不敢恣意使用此座位,因此觀察生活周遭,仍時常出現車廂內擠滿人潮,博愛坐卻仍空著的現象,然而,這對社會整體福利的影響為何?究竟博愛座該不該坐呢?
博愛座,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的定義為「設置於公共汽車車門附近,供老弱婦孺及殘障者優先乘坐的座位」,明確標示出博愛座的目標客群-老弱婦孺與殘障者,而在英文裡,博愛座的詞彙為「Priority seat」,從字面上解讀為「優先座」,意即並無身分上的特殊區別,凡屬有需求的民眾均可逕自坐上。
台灣博愛座明確定義老弱婦孺與殘障者卻引起諸多困擾,因許多人的不便屬於隱性需求,例如懷孕初期的女性、難以從外顯狀態判斷的身體不適者,因此當此類群眾坐上博愛座之際,便曾引發要求讓座的風波,這也讓人反思,非老弱婦孺便不可坐上博愛座嗎?
根據《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規定,未提供對號座之大眾運輸工具應設置供身心障礙者及老弱婦孺優先乘坐之博愛座,其比率不低於總座位數百分之十五,並視需要標示或播放提醒禮讓座位之警語。因此,於法律層面檢視,為保障身障者的權益,博愛座的設置不難理解。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僅限老弱婦孺與殘障者可使用博愛座,近年來,台北捷運已逐漸將博愛座供「老弱婦孺」的概念轉為「將座位優先禮讓給『有需要』的乘客」,因此無論是否為年長者,只要民眾具有需求便可心安理得地坐下。
此外,自經濟學角度分析,博愛座屬於公共財,應為大眾均可使用的空間,然而現今人們不敢逕自坐上博愛座的原因紛紜,例如:害怕他人異樣的眼光、害怕遭受道德譴責等等,顯示出博愛座傳遞出特定價值觀,進而約束人們的行為,成為馴化民眾的過程。因此儘管車廂內並具無有優先需求的老弱婦孺,座位卻仍空閒著,這造成資源閒置的狀況,並彰顯在擔憂輿論與異樣眼光的心理因素影響之下,博愛座位數與乘客數屬於供過於求的狀態,於焉產生未充分利用資源的無謂損失。
無謂損失的出現,代表此現象並未達到效用極大化,為充分使用資源,人們應該坐上博愛座,有效利用空的座位,減少車廂擁擠程度,才得以容納更多乘客,使社會總福利達到最大。
讓座固然是美德、屬好意,然而當讓座成為壓力,一切的善意變了調,失去原先良善的初衷時,博愛座是否仍展現出眾人的「博愛」呢?事實上,無論是老弱婦孺抑或隱性需求者應均有權使用空閒的座位,撕除位子的標籤,俾利所有座位確實提供有需求者使用,進而最大化社會福祉,同時使車內的氣氛更為和諧。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