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 從限塑政策看環保新趨勢

    2024.09.11 | 08:44

    自2022年7月台灣實施飲料杯限制政策以來,民眾自備飲料杯的比例大幅提升。為了配合環保署發佈的限塑政策,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高雄市等地已經陸續開始限制飲料店使用一次性塑膠杯,違規者最高可罰新台幣6000元。除了台灣以外,澳洲也積極推動類似政策,以應對環境污染問題。2021年6月,澳洲政府宣布西澳塑膠計畫(Western Australia’s Plan for Plastics),主要目的是逐步減少一次性塑膠產品的使用,以減輕塑膠污染對環境的影響。早在這之前,澳州政府已採取相關行動,像是2018年禁止使用輕型塑膠袋,以及2020年推出的容器獎勵金計畫。澳洲在塑膠限令的推動下,政府透過分階段禁止和限制塑膠製品,推動使用可持續的替代品,並提升民眾的環保意識。最終目標是減少塑膠廢料進入自然環境和垃圾掩埋場,保護生態系統,並促進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塑膠限令的第一階段禁止使用的塑膠物品包括無蓋碗、刀叉、吸管、厚塑膠購物袋和發泡塑膠外帶餐盒等,接下來,再逐步引導大家和商家使用更環保的替代品。第二階段,進一步限制使用可降解塑膠、發泡聚苯乙烯食品托盤、咖啡杯與蓋子,以及帶塑膠莖的棉籤等物品,並對微塑料成分嚴加管控。澳洲不僅透過這些措施來減少塑膠污染,還透過教育與引導,幫助零售商適應轉型,讓大家的生活方式變得更環保、永續。此外,澳洲政府也投入大量資金發展先進的回收技術,幫助軟塑膠免於進入垃圾掩埋場。這些軟塑膠,例如購物袋、零食包裝和食品包裝紙,將經過清潔和處理,再轉化為製作新塑膠包裝的原料。此舉不僅減少垃圾,還實現塑膠廢料的再利用,對環境有極大的幫助,亦有助於澳洲建立先進的回收供應鏈,實現軟塑膠廢物的循環再利用。
  • 投書 餐盤中的美味食物與永續飲食

    2024.03.19 | 11:54

    前言在當今日益關注永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時代,我們的飲食選擇將成為塑造地球未來的重要因素。雖然我們對於減少碳排放和維護生態系統的認知不斷提升,但我們卻忽略了飲食對環境的重大影響。因此,我們可以一起探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環保和永持的飲食決策,以減少盤子背後的碳足跡。 微調飲食習慣微調,對碳足跡影響大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發現,以植物性蛋白質食品替代紅肉和加工肉類,可以有效延長壽命並減少對氣候變遷的影響,並將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e Food》期刊上。 紅肉、加工肉類和乳製品,是加拿大飲食中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研究人員分析加拿大人的飲食記錄,依據營養、健康和氣候結果,進行模擬,將部分紅肉、加工肉類或乳製品(25%和50%)替換為堅果、種子、豆類、豆腐及強化大豆飲料等植物性蛋白質食品。研究結果顯示,當每個人將一半的紅肉和加工肉類替換為植物性蛋白質食品時,與飲食相關的碳足跡可以降低25%。另一方面,乳製品替代品的碳足跡降幅較小,最多可達5%。 草飼養對羊肉碳足跡的影響英國班哥大學(Bangor University)、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草飼羊肉在碳足跡和營養價值皆表現出正面影響,為永續食品系統提供寶貴的資訊,並將研究成果發表於(Frontiers in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期刊上。這項研究強調在比較不同食品的碳足跡時,充分考慮其營養價值的重要性。 羊肉被視為寶貴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來源,包括omega-3和omega-6脂肪酸,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研究人員收集來自33個農場的數據,這些農場使用四種不同的方式餵養羊,分別是飼料作物、草、濃縮物或草、濃縮物。隨後,他們利用這些數據估算每個系統所生產的羊肉的碳足跡,包括查看農場使用的投入量,並計算這些投入的碳成本、農場的動物數量以及產出量。此外,研究人員還測量兩個重要羊肉部位中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研究結果發現,在考量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下,草飼養的羊肉(腰內肉部位)之碳足跡最低。 結語透過選擇更永續和環境友善的食品,不僅可以減少我們個人的碳足跡,還可以為保護地球的生態系統、減少資源消耗以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做出貢獻。不僅是關於個人的健康和福祉,更是關於我們對未來世代的承諾。 資料來源:https://scitechdaily.com/these-small-dietary-changes-can-cut-your-carbon-footprint-by-25-and-increase-your-life-expectancy/ (ScTtechDaily)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016-024-00925-y (nature food)https://www.bangor.ac.uk/news/2024-03-08-nutritional-value-of-meat-should-be-considered-when-comparing-carbon-footprints (Bangor University)https://cruelty.farm/the-carbon-footprint-of-your-plate-meat-vs-plants/ (Cruelty.Farm)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sufs.2024.1321288/full(Frontiers in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
  • 投書 空氣汙染可能成為阿茲海默症的潛在威脅

    2024.03.07 | 16:59

    前言空氣污染是現今社會面臨的挑戰,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空氣中的污染物質不斷增加,這些污染物質將對人類健康和環境造成嚴重影響,也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議題。 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是一種嚴重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會導致記憶喪失、認知能力下降,進而影響生活品質。這種疾病不僅對患者個人產生影響,而且對其家人和社會都產生重大影響。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阿茲海默症的發病率也呈現上升趨勢。最新的研究揭示一項新發現,空氣污染與阿茲海默症之間存在著新的聯繫。科學家們認為,在空氣污染中發現的一種微小顆粒磁鐵礦可能與引發阿茲海默症症狀有關。 磁鐵礦是什麼?磁鐵礦是一種在岩石和土壤中常見的礦物,以其磁性而聞名,它存在於各種尺寸的形式中,從大岩石到微小顆粒都有可能。磁鐵礦也是常見的空氣污染物,它來源於汽車廢氣、木材火災、燃煤發電站等高溫燃燒過程,以及煞車片摩擦和發動機磨損。特別是直徑小於2.5微米的磁鐵礦顆粒,容易被吸入體內而可能導致健康問題。當人們吸入空氣中的污染物時,這些微小的磁鐵礦顆粒可能通過鼻道內壁和嗅球進入大腦,並繞過血腦屏障,將對健康造成影響。 研究團隊的小鼠實驗為了研究空氣污染物對大腦的影響,雪梨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的研究團隊對健康的小鼠和具有阿茲海默症遺傳傾向的小鼠進行研究,將上述的小鼠暴露在非常細小的鐵顆粒、磁鐵礦和柴油燃燒顆粒中,為期四個月。在研究期結束時,暴露於磁鐵礦中的小鼠展現出與可能罹患阿茲海默症之行為最為相符,這些行為包括壓力和焦慮的增加,以及短期記憶障礙,尤其是易患得阿茲海默症的小鼠,記憶障礙表現更為明顯。 暴露於磁鐵礦中的小鼠與海馬體和體感皮質神經元細胞的損失有關,這兩個大腦區域分別對記憶和身體感覺處理非常重要。研究還顯示,在具有遺傳傾向的小鼠大腦中,其澱粉樣斑塊(β-澱粉樣蛋白沉積物)的形成增加,這是阿茲海默症的已知症狀之一。研究團隊發現磁鐵礦可能與阿茲海默症症狀之間的關聯,以及空氣污染對神經系統和認知功能的潛在影響,並將研究成果發表於《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期刊上。 結語研究揭示空氣污染與阿茲海默症之間的明確聯繫,因此我們應更加專注於透過改善環境來預防疾病。研究小組建議個人應盡可能減少接觸空氣污染。同時,他們認為衛生從業人員和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空氣污染指南時應該考慮這些發現。 資料來源: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health/how-air-pollution-can-trigger-alzheimers-new-studyhttps://www.uts.edu.au/news/health-science/air-pollution-particles-linked-development-alzheimershttps://www.openaccessgovernment.org/study-links-air-pollution-particle-to-alzheimers-disease-symptoms/174159/https://www.earth.com/news/magnetic-particles-in-air-pollution-may-lead-to-alzheimers-disease/https://www.technologynetworks.com/applied-sciences/news/magnetic-airborne-particles-linked-to-development-of-alzheimers-384439
  • 投書 塑膠循環經濟--挑戰與機遇

    2024.03.04 | 11:48

    前言在全球氣候危機的背景下,回收被視為一種重要的環保措施,然而僅依賴回收並不能充分支撐氣候科技的發展。回收確實具有將廢棄物轉化為新東西的潛力,這種轉變有如魔法一般令人著迷。然而,面對氣候科技中的巨大物質需求挑戰,單純依賴回收往往並不足以解決問題。 塑膠特性塑膠具有成本低廉、質量輕、穩定性高、使用壽命長等優點,成為廣泛應用且實用的材料,包括食品生產和保存、運輸、隔熱、服裝、醫療保健及醫藥等領域。然而,隨著塑膠消耗的急劇增加,相應的塑膠污染問題也變得日益嚴重,像是對環境產生大量不必要的廢物、污染及二氧化碳排放,威脅著全球氣候與永續發展目標。也表示著我們迫切需要在塑膠的生產和管理上找到更環保永續的方案,以應對塑膠所帶來的各種挑戰。 碳排放傳統塑膠和其他石化產品的製造生產過程中之碳排放涉及到整個價值鏈,包括開採、運輸、煉油、化工和廢棄物處置,形成一個複雜的碳排放體系。若是利用系統生物學、人工智慧及電化學等最新技術,將有望實現無需使用化石燃料的石化產品生產。其中,直接使用電力、二氧化碳和水生產被視為最有前景的方法。藉由上述方法來製造生產塑膠和其他石化產品,不僅能消除絕多數的碳排放源,而且在產品報廢後,碳排放也將回歸大氣中。目前,零排放石化產品的製造技術正處於商業規模測試階段,並且存在著技術挑戰與經濟障礙,研究人員正在共同努力,期望能實現更環保永續的未來。 回收挑戰回收是一項重要的環保措施,但其過程並非完美,也引發一些問題。回收所涉及的技術和基礎設施需要不斷改進,以應對複雜的材料和製程。某些材料難以有效回收,而回收過程的成本可能阻礙其實施。這些問題開始於舊材料的收集階段,即使這些材料被送到回收中心,最終,有些仍然可能成為廢物。回收率的確切數字,決定於材料本身、回收過程的複雜性以及經濟因素,有些材料,例如太陽能電池中的銀,可能能夠實現高達99%或更高的回收率;而其他材料,如電池中的鋰,面臨嚴峻的挑戰,回收率僅約80%左右。 近期研究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發布2050年的循環碳塑膠經濟路線圖。研究團隊對四種緩解策略的影響進行估算,這些策略包括減少塑膠消耗、提高回收率、用可再生替代品替代化石碳,以及在製造和回收過程中使用再生電力。研究結果顯示,要在2050年實現淨零塑膠經濟,必需採取大膽的系統變革方案,包括將未來塑膠需求減少50%、完全淘汰化石塑膠、使可回收塑膠的回收率達到95%,以及百分之百使用可再生能源。這樣的目標,需要全面性地改變現有的塑膠消費方式與生產模式,才能實現更可持續、低碳的循環碳塑膠經濟。 結語回收是環保的一部分,但單純依賴回收難以為氣候提供足夠的動力。我們應該使用/選擇最佳的生產方法與適當的資源,以滿足產品所需之性能,同時確保妥善管理廢棄物,最大限度地減少更廣泛的環境影響,以更全面、綜合的措施來應對日益嚴重的氣候變遷,才能更有效地應對氣候變遷和環境挑戰。 資料來源: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4/02/01/1087488/why-recycling-alone-cant-power-climate-tech/:https://itif.org/publications/2023/03/03/petrochemicals-without-fossil-fuels-a-national-climate-tech-initiative/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939-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