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 中華民國的歷史身份與台灣的國際地位

    2023.10.19 | 09:58

    在當代的政治舞台上,「中華民國」不僅是一個國家的名稱,更是一個載滿歷史、文化和國際貢獻的符號。這個國號代表的不只是地理區域的範圍,更是一個民族長久以來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和貢獻。作為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兩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以及亞洲首個普遍獲國際承認的民主政體,中華民國無疑是世界現代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當今有一股聲音主張放棄「中華民國」這一國號,轉而使用「台灣」作為國家的正式名稱。確實,「台灣」這一名稱在國際社會中具有較高的認知度,它代表的是一個在經濟、科技、文化等多方面都具有顯著成就的地區。但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應該放棄一個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國號呢?「中華民國」作為國號,是我們與眾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認同的象徵。它見證了一個古老文明的現代轉型,從封建帝制到現代民主政體的巨大跨越。這個名稱代表了一個民族在最艱難時期的團結、抗爭和勝利,以及在全球舞台上的貢獻和承擔。此外,「中華民國」國號還承載了我們對民主、自由和人權不懈的追求,這是任何簡單的地理名稱所無法涵蓋的。當我們在國際舞台上自稱「中華民國」時,我們宣告的不僅是我們的國家位置,更是我們作為世界公民的價值觀和責任感。確實,「台灣」作為一個地域概念,在提升國際知名度和推廣本土文化等方面具有其獨特的優勢。但將其作為正式國號,可能會忽略了我們豐富的歷史底蘊和多元的文化認同。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我們需要的不僅是短暫的關注,而是深厚、持久的國家認同和國際尊重。因此,我們應該珍惜「中華民國」這一國號,並將其視為我們獨特歷史、文化和國際地位的象徵。同時,我們可以利用「台灣」這一名稱在國際上建立更具影響力的形象,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放棄我們深刻的歷史和文化認同。兩者可以並行不悖,共同構築一個更加自信、更受國際尊重的國家形象。
  • 投書 烏俄衝突、以巴對峙與台灣的戰略地位

    2023.10.18 | 15:51

    當今世界正面臨多重地緣政治危機,烏克蘭與俄羅斯的緊張局勢、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衝突,以及台灣海峽的不確定性,共同構成了一個複雜且不斷變化的國際安全環境。在這樣的情勢下,有一種令人不安的可能性:俄羅斯和中國可能會通過協調行動來分散西方國家的注意力和資源,從而在各自的戰略領域中取得優勢。對於台灣來說,這種局勢特別令人憂慮。儘管台灣長期依賴於美國和其他西方盟友的安全保障,但在多重國際危機的壓力下,台灣的安全局勢可能會變得更加脆弱。歷史經驗表明,在極端的國際壓力下,即便是最堅定的盟友也可能需要重新評估他們的優先級和承諾。二戰期間,盟軍決定先專注於歐洲戰場,再轉向太平洋,這一決策就清楚地說明了在戰略層面上的取捨和平衡。因此,台灣人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安全保障絕不是絕對的,而是需要不斷努力和適應來維持的。依賴外部力量提供安全保護固然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防禦能力,強化國內的社會凝聚力,以及與多個國家建立多元化的外交和安全關係。此外,台灣也需要積極參與國際社會,以積極、負責任的方式參與全球事務,從而建立其作為一個重要國際行為者的形象。這不僅可以增強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能見度和影響力,還可以為台灣贏得更多的朋友和支持者。總之,在當前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中,台灣必須保持警覺,不斷強化自身的國防和國際地位,並積極尋求與各國的合作與對話。透過這些努力,台灣將能更好地保護自己,迎接任何可能出現的挑戰。
  • 投書 中共?中國?傻傻分不清楚

    2023.10.18 | 15:39

    在當今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對於許多台灣人來說,「中國」這個詞不僅僅代表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系列政治、文化和情感糾纏的焦點。要理解我們對「中國」的情感,首先需要把「中國」和「中共」區分開來。這不僅是對政治體制的區分,更是對文化和價值觀的深度反思。回顧歷史,中國自古就被稱為「禮儀之邦」,這代表了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人倫、道德的崇尚。真正的中國文化強調的是謙遜、禮節和和諧,這與現今中共政權下所表現出來的強硬、對抗,如「戰狼外交」等截然不同,這種尚鬥的風氣似乎與斯拉夫的戰鬥風氣較為相近,直白地說,對岸這種叫馬列子孫,沒資格稱作中國人,簡言之,我會認為我是中國人,而且會認為只有我們中華民國台灣才是正統,才是最有資格稱為炎黃子孫的,對岸根本是被馬列思想荼毒的偽中政權。這種對抗性和強硬的態度,反映了更多的是政治意識形態而非文化本質。面對這樣的對比,我們開始思考,真正的「中國人」應該是什麼樣子?誰更有資格代表「炎黃子孫」?當我們自稱是中國人,或是中華民國台灣人,我們是在強調一種文化連結,一種歷史認同,而非對某個政治體制的效忠。這樣的認同感源自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對自由、民主的珍視,以及對人權、法治的堅持。同時,我們也要清楚,我們的不滿和抗拒,是針對一個專制的政治體制——中共,而非中國這個文化實體。混淆這兩者,就像是將所有中國人都與中共等同起來,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正確的。這種誤解可能會導致無謂的敵意,妨礙兩岸人民之間的理解和對話。因此,當我們批評對岸政權時,我們應該清楚我們的敵人是誰。對抗的是一種獨裁的意識形態和侵略性的政治策略,而不是一個文化或是一群人。我們不能因為厭惡一個政黨的行為,就否定與之相關的一切,這樣我們就會變成我們最討厭的那種人——無法區分黨和國的人。最終,我們要建立的,是一個開放、包容、能夠超越政治意識形態對立的社會。一個能夠尊重歷史、文化多樣性,並在此基礎上擁抱自由、民主、人權和法治的社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我們不會成為自己所討厭的人,並真正為我們深愛的這片土地,建設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 投書 停止分裂:共護國家之最大利益

    2023.10.18 | 15:25

    在當今的政治風暴中,台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不同的意識形態,如台獨、華獨、華統等,似乎成為了分化我們的力量的標籤。然而,在這個關鍵時刻,最重要的不是我們對這些標籤的看法,而是我們是否能為了共同的目標—保衛家園,將心力聚焦於如何強大自己,對抗外來的威脅。現在,我們的國家名為中華民國,至少現有的憲法是這麼說,這不僅是一個國號,也是我們憲法所確立的身分認同。無論你個人對國家的定位有何不同看法,我們都應該尊重並遵守國家根本大法所訂定的原則。在當前的情勢下,過度關注國號或稱呼的辯論只會消耗我們的能量,減弱我們的團結。更重要的是,無論您支持哪種路線或立場,只要您的心不向中共,就是我們的同胞。我們需要拋棄分歧,團結一致。只有團結一致,我們才能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對抗那些試圖破壞我們自由、民主和法治的外來勢力。是的,與其在細枝末節的問題上互相攻訐,不如將精力集中在如何增強我們的經濟、國防和國際地位上。我們需要有遠見的領導,需要深思熟慮的策略,也需要每一位國民的參與和貢獻。這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需要我們每個人的耐心、毅力和智慧。因此不要讓意識形態的差異蒙蔽了我們的雙眼,忽視了國家的最大利益。記住,搞清楚現在最大的敵人是誰,保護我們的生活方式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其他的,都是暫時的、都是次要的。只有團結,我們才能勝利。
  • 投書 理性之光:為台灣選擇最佳領導人

    2023.10.18 | 15:20

    在台灣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每一次選舉都是對民主最直接的體現。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看到了政黨之間的激烈競爭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狂熱的戰鬥,各方為了爭取權力,不惜使用各種手段。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中,我始終保持著一種中立的態度,因為我相信,對國家的愛遠遠重要於對任何政黨的忠誠。作為一個沒有政黨狂熱的台灣人,我對政黨為了贏得選舉而不擇手段的做法感到不齒。每當選舉來臨,我的投票決策從不基於候選人的黨派背景,而是基於他們能否適應當前的國內外形勢,他們是否有能力、智慧和視野,引領我們的國家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我深愛著台灣,這片土地賦予了我們自由、希望與無限的可能。正因如此,每一個台灣人民的投票都極為珍貴,它關乎我們共同的未來。我呼籲,所有的台灣人民在投票時,都能超越個人的情感和黨派的界限,用理性的分析去權衡每一個候選人的優劣,選擇最能代表我們共同利益和未來的領導人。然而,如果我們繼續被情緒所驅動,被黨派之爭所裹挾,忽視了國家的根本利益,那麼我深感憂慮,甚至產生要重新思考我們的政治制度和重塑我們的民主基礎的想法。這並不意味著放棄現有的民主成果,而是一個重新評估和加強我們共同價值和目標的機會,畢竟政治是具有專業性的領域。在未來的日子裡,讓我們共同努力,用我們的智慧和愛國之心,為台灣選擇一條更加明智、公正、並充滿希望的道路。只有當每一個人都承擔起這份責任,我們的國家才能真正實現長治久安,繁榮昌盛。讓我們一起,為心愛的台灣,投下最明智、最有遠見的一票。